总局出手:整治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等行为-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政策法规 > 总局出手:整治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等行为

总局出手:整治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等行为

来源: 《88蓝健康产业网》整理 类别:政策法规 2025年07月11日 02:07:38

 

近期,针对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食品的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国消费者协会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并于7月2日发布消费提示,剑指此类新型消费陷阱,为老年群体筑牢“防骗屏障”。 

 

 

导读 

一、整治行动将聚焦私域直播虚假宣传顽疾

二、揭秘私域直播的“套路链条”

三、市场监管总局与中消协消费提示的五大建议

 

 

01

整治行动将聚焦私域直播

虚假宣传顽疾

 

随着直播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商家为规避平台监管,转向私域流量。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渠道将老年人引流至非公开直播间,以“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开展虚假营销。

 

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中发现,这类私域直播间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心理,通过“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建立信任,再以“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线上形式,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诱导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严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接下来的“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行动,极有可能将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行为作为整治重点,相关企业和人员要提高警惕,确保合规经营。

 

 

02

揭秘私域直播的“套路链条”

 

从监管部门披露的典型案例来看,私域直播间的诱导消费行为呈现“引流→诱导→消费”的清晰“套路链条”。

 

其一,线下引流“情感渗透”。商家以“福利”为诱饵,通过免费活动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待其添加微信或入群后,逐步建立“熟人关系”,为后续营销铺垫信任基础。

 

其二,话术诱导“心理操控”。在封闭的私域场景中,商家以“亲情关怀”“健康守护”为包装,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绝对化用语,虚构“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权威背书,配合“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紧迫感,甚至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虚假承诺消除顾虑,层层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其三,资质盲区“信息差收割”。部分直播间刻意回避公示营业执照、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等关键资质,或模糊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药品“国药准字”批号等法定标识,利用老年人对专业信息的不熟悉,将普通食品、保健品包装成“特效药”高价售卖。

 

在此提醒各大小商家,国家禁止销售保健食品时对其功效、荣誉证书等进行虚假宣传。此外,使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外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销售的首次进口保健食品中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应当报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03

市场监管总局与中消协消费提示的五大建议

 

为帮助老年人识别风险、依法维权,市场监管总局与中消协联合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核查资质“看证件”。购买前务必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合法经营资质,核对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药品“国药准字”批号(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

 

二是选择正规“避渠道”。优先通过信誉良好的平台和商家交易,警惕私域群聊、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避免脱离平台监管。

 

三是留存证据“保权益”。交易时注意保存直播录屏、商品链接、支付凭证等记录,要求开具正规票据;签收贵重物品时当场查验并录像。

 

四是理性认知“明功效”。明确保健食品仅具调节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因轻信宣传延误治疗。

 

五是主动维权“用渠道”。如遇质量问题或消费欺诈,可通过平台售后、12315热线、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举报。涉及大额损失或刑事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证据。

 

此次专项整治与消费提示的发布,既是对老年群体“银发消费”安全的针对性保护,也释放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明确信号。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持续加大对私域直播等新型营销模式的监测力度,严打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