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 覆盖面待提升-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AI互联网 > “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 覆盖面待提升

“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 覆盖面待提升

来源: 互联网 类别:AI互联网 2024年07月01日 07:07:21

近两年来,广州持续打造适老化改造入户、智能监测设备入户、专业护理服务入户的“三入户”服务,把机构养老床位“搬”到老人家中,将机构专业化养老服务进一步向家庭延伸,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记者近日在对市内多个街道“家庭养老床位”的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服务让那些“住不起”“住不进”和“不想住”养老院的老人都能逐步在家里安度晚年。如何更好地提升这一服务,让老年人和其家人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家庭养老床位”体验:

  多设备按需服务 智能又安全

  越秀区梅花村街道辖区老人数量较多,梅花村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方穗华介绍,该街道户籍人口9.56万人,常住人口8.8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近2.22万人,占比23.2%,80岁以上老人3756名,独居老人81名。“街道90%的老人都希望能够在家里度过晚年生活,而‘家庭养老床位’有别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可以提供‘适老化改造’‘智能监测设备’和‘养老服务’三合一的入户服务,老人可根据需求选择健康管理、助餐配餐、康复护理、陪同外出、生活照料等项目。”

  6月18日,记者跟随服务人员一起来到72岁的李伯家。因为幼年得了脑膜炎,李伯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在兄弟姐妹中李伯年龄最小,一直以来由70多岁的三姐独自照顾,而随着年龄增长,李阿姨照顾弟弟也越来越吃力了。得知情况后,梅花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工上门为李伯做了初步的评估,征得其家人同意后为李伯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并纳入长护险,服务人员每周上门一次。

  记者在李伯家中发现,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地面防滑、安全扶手加装等环境改造外,李伯家里还安装了紧急呼叫铃、智能一键呼、红外线探测器、门窗传感器、烟雾及天然气报警器、水浸传感器、语音视频通话设备、感应起夜灯等13项智能设备。

  “现在,弟弟有了专用的坐便椅和淋浴椅,不用再扶着家里的普通椅子来上厕所了。”李阿姨告诉记者,最让她感到方便的是红外线探测器和门窗传感器。“红外线探测器安在我弟弟的房间门口,他走过的时候是可以感应得到的,如果是连续一两天都没有产生数据它就会发出报警信号,现在我在自己家里时就不用那么担心弟弟了。”

  “医养康护送”模式

  街道探索居家养老“进阶版”

  在黄埔区红山街道,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一直在关注老龄化之下“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问题。记者采访发现,该中心探索出一条针对老人和家属进行整合照护的“医养康护送”五位一体的居家养老“进阶模式”。

  近日,该中心家庭病床科负责人罗岚和医生、社工一起扛着几十斤重的器材来到罗爷爷家中。83岁的罗爷爷住红山街文船社区,一见到罗岚一行人,扶着助行器的他满脸笑容地将左手举得很高,并朝他们竖起大拇指。虽久病在床,但当天,罗爷爷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状态不错,测量血压数据很正常,此前浮肿的下肢已基本消肿,下肢皮肤溃疡也愈合了。

  “他半年前可完全不是这样的精神状态。”罗爷爷的个案管理师黄志群告诉记者,罗爷爷患有高血压、中风后遗症下肢静脉溃疡等慢性病, 2022年8月其老伴去世后,罗爷爷情绪更加低落,身体状况明显恶化。“当时他的下肢严重肿胀,伤口的溃疡看得人触目惊心,老人也因此深感自卑,足足一年没有踏出家门。”

  2023年6月,该中心组建了一支由个案管理师、康复师、社工、护士、营养师、护理员、医生、志愿者组成的跨专业公益团队,同时招募社区内120名因高龄、衰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他们提供一站式、系统性、持续性、多元化的社区整合照护服务。随后,社工每周上门两三次和罗爷爷聊天,引导转移他的哀伤情绪;护士一周三次上门给老人处理伤口,医生调整药物方案,康复师、护理员除了定期为老人做各项理疗,平时也会教老人和其子女、保姆帮忙做各类康复训练,指导购买合适的助行器。

  在家属及照护团队成员的悉心照料下,罗爷爷的身体日渐有了起色,脚消肿了,伤口愈合了,他终于可以借助助行器走出家门。罗爷爷的女儿对记者说,没想到家庭病床可以做到这么立体化的照护服务,确实是患者和家属的福音。

  “家床”覆盖面有待提升

  健康老人也想安装“SOS”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老年居民对于“家床”还是比较认可的,但该服务的覆盖面仍不够高,以特困、独居、失能老人为主。例如,从2021年至今,梅花村街道共建床63张,现在册服务55张;红山街道60岁以上人口4321人,80岁以上758名,独居老人14名,而目前该街道申请居家养老、安装智能适老化设施的只有35人。

  增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新年介绍,目前,该区居家养老分为“一站式”“到户式”“提供式”三种模式。“这些模式还在推广,目前主要落地在特困、低保等政府补贴类型的人群,也有一些自费对象在使用,但目前还不太多。”

  记者发现,“家床”改造普及受限与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也有一定关系。有护工表示:“如果我们在家属要求下安装了设备,老人可能会拿东西挡着或拔掉电源。”业内专家对此认为,家用智能设备应更多兼顾老年人的隐私,才更有利于普及。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接受采访的健康老人希望家里能安上“SOS”报警系统以备不时之需。一位街道颐康中心负责人说:“因为并不是只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会发生意外,健康老人也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危急时刻,这些智能设备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山之石:

  上海探索家庭床位“接力式”照护

  近日,首家上海市民政局系统“家床”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老西门街道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据了解,该中心针对不同需求定制服务内容,申请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多。其中,“标准化服务包”包括生活照料、身体照护、康复训练、药品管理、日间陪伴、协助沐浴等,老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项或多项。

  提供该服务的上海某养老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试点家庭照护床位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家庭”。例如,家住上海的张爷爷80多岁,其老伴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由于子女都住得远,张爷爷无力照顾老伴。于是,他所在的老西门街道确定他家为“家庭照护床位户”,由三位护理员和一位护士上门服务。三位护理员的服务是“接力式”的:每天上午,护理员小李会到张爷爷家中服务两小时,主要是收拾房间、做午饭等;两位老人吃好午饭并午睡后,护理员小麻就上门了,小麻先为两位老人推拿按摩,舒缓经络、缓解疼痛,并在做好晚饭之后离开;晚饭后,护理员小王上门,先收拾厨房,再帮两位老人洗漱,并给他们捏脚。两位老人入睡后,小王会在老人家中住下,提供夜间陪伴服务。到了第二天早上,小王先准备好早餐,然后帮助老人起床、洗漱,待老人吃好早餐后才离开。大约一个小时后,“第一棒”小李又会上门,开始新一天的“接力”服务。

  “由于张爷爷和老伴都有些基础病,每周二,护士小杨会到家中为老人测血压、血糖、血氧等,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帮他们做好健康管理;此外,护士还会为老人排好一周所需药物,提醒老人叫子女去医院配药或带老人去医院复诊。”据该机构负责人介绍,张爷爷与老伴的“定制服务包”可享受生活照料、按摩推拿、做饭、夜间陪护及药品管理等服务,每月5800元,其中街道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方案个性化之后,越来越多老人愿意接受服务了。”

(责任编辑:施晓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