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芗逸
“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是智能化金融发展的基础,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是金融智能化发展的动力。”在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2025年春季峰会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表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正处在加强AI布局、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机遇期。金融业也要抓住新一代AI发展机遇,不断提高金融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以“人工智能与金融未来”为主题的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2025年春季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于4月10日举行。本次峰会聚焦“AI+金融”,汇聚金融与科技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AI与金融双向赋能、服务实体经济与国民财富增长的新范式。

尚福林在峰会现场作主旨演讲 张芗逸/摄
“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效率敏感型行业,具有AI技术应用的丰富场景、广阔空间和巨大效益。AI将深刻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格局。”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理事长、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在峰会上表示,当前,AI大模型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快速渗透至投资决策、智能投顾到风险评估、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峰会上,多家金融机构就金融应用AI的实践进行了分享。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首席信息官程龙介绍,中金公司积极探索实践大模型技术,构建高效的大模型应用体系,推动公司智能化的进程。中金公司的大模型应用也覆盖了从投研、投行、智能投顾,到员工赋能、运营、办公提效、编程等相关场景。通过AI创新产品,中金公司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增强了公司在投研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孟茜认为,现阶段从实操中来看,一方面,要明确AI的辅助和效率工具的定位,在关键业务环节还是要建立强制性人工审核的机制,确保员工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掌控;另一方面,在风控、授信、投资等高风险的业务领域,还是要审慎使用,应该优先选择精确度高、可解释性强的AI方案,确保问题可追溯、责任可落实。
谈及未来应如何安全稳妥有序推进AI大模型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尚福林建议,应关注AI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在技术上强化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在技术基座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特点进行精细训练,对生成内容及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动态,增强对智能算法风险的穿透式分析能力,健全智能算法的规则制度,提升算法可解释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在探讨以AI赋能金融路径的同时,以金融支持AI产业发展这一话题也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
李剑阁提到,AI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传统的金融支持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无论是基础研究的突破,还是应用场景的落地,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AI企业提供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从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金融资源要更多地向AI领域倾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副理事长、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在AI这个拥有大量创新机会的行业中,金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能够寻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