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补猪牛羊,补的不是劲儿,是湿气和负担。
一到三伏,人特别容易累?明明没干重活,腿却像灌了铅;早上起来头昏沉沉的,舌头边上还有齿痕;吃完饭就胀,坐一会儿就想打盹儿。这些不是缺营养,是湿困住了你的气机。
夏天阳气外浮,脾胃反而最弱。这时候吃太多猪牛羊这些滋腻的肉,消化不动,反倒变成痰湿,堵在中焦。
湿气一重,气血运行就慢,人就懒、乏、沉。更别说有些人血脂偏高、血压不稳,再这么补,等于火上浇油。
三伏天多吃点鸭肉。
别小看这鸭肉,它在中医里叫“清补”之品。性偏凉,味甘微咸,入肺、胃、肾经。不像猪肉滋腻、牛肉燥热、羊肉大温,鸭肉是补而不燥、滋而不腻的,特别适合夏天湿热交蒸的时候吃。
1.祛湿。
鸭肉能利水消肿,对那种一按小腿就凹下去、小便不利、舌苔厚腻的人特别合适。《本草纲目》里讲:“鸭,治水肿,利小便。”
它不像利尿药那样伤气,而是通过补肺胃之阴,让身体自己把多余水湿排出去。三伏天汗出得多,气阴两伤,鸭肉正好双补。
2.补钾。
你有没有注意,天一热,人容易腿软、抽筋、心慌?这很可能是低钾了。出汗把钾带走了,光喝水不补钾,越喝越虚。
鸭肉的钾含量在常见肉类里排前三,每百克有近300毫克钾,比猪肉高一倍还多。钾足了,肌肉有力,心跳稳,血管也舒展。
而且鸭肉脂肪分布均匀,不饱和脂肪酸比猪牛羊多,对血管负担小。中老年人常吃点鸭汤、鸭脯,血脂不容易往上蹿,手脚也利索。
一是老鸭汤,加点薏米扁豆。
老鸭炖两小时,加薏苡仁30克、炒扁豆20克,小火慢炖。这汤不油不腻,专门对付那种浑身困重、食欲差、大便黏的人。一周喝一两次,湿气慢慢就散了。
二是鸭肉炖冬瓜。
冬瓜利水,鸭肉滋阴,俩搭一块,清补祛湿两不误。特别适合天热心烦、小便黄、轻度浮肿的。记得别放太多姜,夏天本身阳浮于外,过温反而耗阴。
三是凉拌鸭脯,少油少辣。
买现成的白斩鸭或自己煮块鸭胸,切片加点黄瓜丝、香菜,淋点酱油醋。当个凉菜,开胃又不伤脾。比吃油腻卤肉强多了。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适合。
1.脾胃特别虚寒、一吃凉就拉肚子的,鸭肉要少吃,或者多加两片生姜中和寒性。
2.风寒感冒初期、外感未清的也先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