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天二三十单,现在一天五六十单,明显感觉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美团外卖小哥李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美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过去三年,咖啡外卖市场复合增长率达133%。”
面对万亿元级别的咖啡消费市场,今年以来,产业资本、上市公司以及PE/VC不约而同地加码国内咖啡产业链投资,角逐这一蓝海。9月19日,星巴克宣布投资15亿元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落地昆山,并成为星巴克迄今为止在华的最大一笔投资。
● 本报记者 罗京
咖啡消费市场火热
近日,贵州茅台联名瑞幸推出的“酱香拿铁”冲上热搜。据瑞幸咖啡公布的数据,酱香拿铁首日销量超542万杯,单品销售额超1亿元,刷新瑞幸咖啡单品纪录。
美团等机构于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快速扩容,从1364亿元猛增至2007亿元。2022年,中国咖啡全行业产业规模增长率达21.56%。其中,现磨咖啡增速高达28%。
“喝咖啡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团队有20多人专门负责送星巴克,负责整个西单片区,每个人日均送单量在40-50单,且每年保持稳定增长。”李明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咖啡的定位也在悄然改变,从提神的功能饮品向日常饮品转变。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饮食观念正发生深刻转变,咖啡逐渐在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普及。中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7.2%,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咖啡馆数量快速增长。近两年中国内地咖啡馆数量从10.15万家上升至13.28万家,上海、广州、北京、成都、深圳五大城市咖啡馆数量均突破4000家,上海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拥有8530家咖啡馆。
瑞幸咖啡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第二季度末,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10836家,成为国内市场第一个门店数过万的咖啡连锁品牌。其中,自营门店7188家,联营门店3648家。第二季度,瑞幸咖啡营收达62.014亿元,同比增长88%。
咖啡消费火爆带动上游咖啡豆价格水涨船高。红餐大数据发布的《云南咖啡豆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国内咖啡主产区云南的咖啡豆市场价格创下2012年以来新高,从低迷时期的每公斤不足13元,涨到当下每公斤37-38元。
资本追捧咖啡赛道
“星巴克将持续加码在中国的投资。‘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再一次印证我们对中国市场坚定不移的信心。”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日前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人均年咖啡消费量约12杯,相比日本的200杯和美国的380杯具有很大潜力。
星巴克发布的2023财年第三季财报(2023年4月3日-7月2日)显示,公司营收达9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中国市场营收达8.22亿美元,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10%。第三财季,星巴克在中国净新增门店237家,截至报告期末在中国门店数量达6480家。
除了产业资本,PE/VC也纷纷角逐这一蓝海。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与咖啡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有30多起,投资金额达数十亿元。投资细分领域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如咖啡机品牌、咖啡品牌管理服务、上游原材料等。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我国现存咖啡产业相关企业共计21.65万余家。从历年企业注册情况来看,我国咖啡产业相关企业注册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年注册量从2018年的1.54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3.31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10%。
上市公司布局产业链
“未来,公司将布局咖啡豆和咖啡规模化产品。”佳禾食品近日在接受多家机构调研时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佳禾食品主要从事粉末油脂、咖啡、植物基及其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公司为新锐本土咖啡品牌库迪咖啡提供咖啡豆、咖啡液、咖啡粉等产品,其中咖啡豆供应规模最大。
“世界级的咖啡公司都是以供应咖啡烘焙豆为主。例如Lavazza、JAB、Super、雀巢都是做咖啡豆相关生意。”佳禾食品表示,“他们既向外部供应,例如给酒店、生产企业、咖啡店供应原料,又开发自有品牌,ToB和ToC相结合的模式可能是未来主流方向。”
咖啡消费兴起带动家庭咖啡机市场崛起。GFK中怡康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国内咖啡机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3.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3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元。
民生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社交需求成为咖啡消费重要场景。咖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意味着咖啡不再是小众商品,而成为大众消费需求。家庭咖啡消费作为门店场景的延伸,需求逐步提升。家庭咖啡机关注度逐渐上升,带动咖啡机品类崛起。
比依股份表示,公司将进一步把握消费趋势和机遇,积极布局咖啡机赛道,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完成数款半自动咖啡机的研发生产,并与国内外品牌客户签下订单,同时数款全自动咖啡机已经进入立项阶段。未来,公司将打造多场景多品类产品矩阵,构建更完善的小家电生态体系,持续推动行业变革与发展。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