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春暖春种,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再往细分,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的更替变化,两千多 年来,它不仅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养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之一
地球每 365 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 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到北纬 23.5度时,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到南纬 23.5 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到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盐、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和易学说、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出,人与天地宇宙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的道德养生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都应当与天相应相通。《文言传•乾》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生,长夏应脾而养长,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那么二十四节气对人体健康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
《黄帝内经》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里
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 指人们的精神意志。
•第二、二十四节气影响人的气血活动
我国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则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污,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沉而卫气沉”。《内经素问 •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犹如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周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第三、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
《内经素问•金價其言论》里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内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又说:“心者,生之本....为阴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处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记载。
·第四、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在春夏之际,气血容易走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向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综合上述四方面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反过来,如果不顺应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这段话告诉我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的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