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钱和明天的钱,哪个更值钱?
从传统财经的角度,答案肯定是今天的钱,因为不需要计算折现率,而且还可能产生利息收入。但是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落袋为安是投机者的逻辑,财务收入的实现应该是阶段性的。
为什么华为能够做大做强?其关键是抓准了战略机会,敢于投入,企业的人、财、物只有在大的战略背景下,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与效用,而正是过往历史中一次次重要的战略选择才成就了华为。以下,Enjoy:
杨爱国、高正贤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从低端到高端
华为起步于电信交换机业务,后来自主研发并推出核心网、传输、无线等产品线,后面再从电信运营商网络向企业业务、消费者领域延伸,形成“端、管、云”的协同发展战略。
发展到现在,华为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目前,华为的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
现在ICT产业正朝着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目标迈进。
万物感知是传感器组成的“神经网络”,万物智能是超级计算,中间的万物互联就是网络连接,因此,华为将战略方向定义为“把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网络从服务于人与人的沟通,到人与物的沟通,再到物与物的沟通,因此,“端、管、云”协同纵深发展仍然是华为未来最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华为判断,数字洪流将会把人类带入更多的未来领域。
虽然华为目前战略的定义非常清晰,但当年手机业务是半推半就过来的。
早期华为为全球运营商提供各类管道设备的时候,一些运营商主动要求华为同时提供手机产品,以配套它们的业务模式,华为因此通过为运营商定制白牌机的方式误打误撞地进了手机市场。
由于是给运营商做贴牌手机,华为手机的定位是超低价、超底价、超低端,虽然出货量大,但基本没有利润,2008年华为差一点将手机业务整体打包卖给贝恩资本。
因为华为蓝军发现了终端具有撑大管道的重大意义,才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被出售的命运。
华为开始重视终端业务,将手机产品升级到战略层面的时间是在2010年和2011年。
2010年12月3日,任正非组织召开了一次终端骨干员工座谈会,在会上明确了发展手机业务的三大核心策略:
第一,下决心走高端路线,关掉低端手机业务;
第二,不再寄生于运营商,自建渠道;
第三,建立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
2011年年底,华为三亚会议召开,任正非在会上明确提出把最终消费者作为公司客户,下决心砍掉3000万部低端智能机和功能机,同时任命余承东为终端业务CEO。
企业的战略从来就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当眼前面临两条路时,只不过是如何取舍的问题。没有谁能够一眼万年。
02
一次艰难的战略选择
在华为历史上,还有一次非常重大而又让任正非无比焦虑的战略选择。
1998年,中国电信为应对中国移动的竞争,开通小灵通运营服务,但华为认为小灵通属于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能预见的3G技术才是未来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最终华为没有上马小灵通项目,而是投入巨资研发3G技术。
没想到的是,中兴通讯凭借小灵通赚了很多钱,不仅缩小了与华为的差距,还用小灵通的利润补贴通信系统,用低价不断打击华为。
华为一度被公司内部和外部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
同时,华为期待的3G技术应用迟迟没有到来,华为2003年就完成了WCDMA系统和芯片技术的研发,但3G牌照到2009年才发放。
基于国内的严峻形势,华为被迫将战略目光投向海外,发展国际市场。
任正非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当年精神抑郁,就是为了一个小灵通,为了一个TD,我痛苦了八至十年。我并不怕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怕来自内部的压力。我不让做,会不会使公司就走向错误,崩溃了?做了,是否会损失我们争夺战略高地的资源?我内心是恐惧的。”
但华为的这一战略选择让华为先人一步在全球的3G市场上站稳脚跟,继而在4G、5G上陆续突破,实现了行业上的领先。
“为什么我们能在行业领先呢?就是因为我们率先提出‘管道’这个概念,这也是个假设,当时我们还归纳不出‘大数据’这个词。
这比别人对管道的认识早几年。但我们当时没有把管道归结为大数据,是后来演变为大数据的。
那几年谁愿意做管道呢?‘自来水公司’不如阿里、腾讯赚钱。我们现在领先世界一两年,因为早一两年准备了,所以我们的经营效果比其他公司好,不是机遇,是假设。我是假设一个危机来对比华为,而不是制造一种恐慌危机。”
03
千万不要做赚钱的东西
上述两个战略案例,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但其实里面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逻辑:你是想赚今天的钱,还是想赚明天的钱。
华为始终没有走“技术机会主义”这条路。
在2000年前后,有部下给任正非提建议:“反正咱们现在这么有钱,要不顺便投点钱去做房地产吧!轻轻松松地就能赚百亿元。”
任正非回答说:“挣完大钱,就不会再想挣小钱了。”
2016年3月,新华社记者采访任正非,有这么一段对话。
记者:华为成长过程中,正逢中国房地产爆发,您是否动摇过?
任正非:没有。没炒过股票,没做过房地产。
记者:没有受诱惑吗?
任正非:没有。那时,公司楼下有个交易所,买股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我们楼上则平静得像水一样,都在干活。我们就专注做一件事情,进攻“城墙口”。
在这一点上,华为高层的意见非常一致。
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我们走的路都是爬北坡的路,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民营企业应该走的路,完全不是。别人该上市的时候上市,我们不上市;别人该投房地产的时候投房地产,我们不投;别人有钱就投到其他领域,我们天天投研发。”
任正非后来反思说:“我个人的性格是窄窄的,所以让我们公司前面的道路也是窄窄的,千万不要做房地产,千万不要做赚钱的东西,我们做世界上最难的、最不赚钱的东西,因为人们不愿意做。最难、最不赚钱的东西就是通信,就是电信,就是5G。”
华为在通信领域默默坚持了30年,终于做到了上千亿美元的规模,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8914亿元人民币。
华为爬珠峰的北坡,做最不赚钱的东西,终于做到了令人敬仰的程度。
2013年,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央视《对话》节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跟任正非先生比,我不如人家的地方就是,任正非比我敢冒险,他确实从技术角度一把敢登上,他是走险峰上来的,他摔下来的时候会很重。
我基本上都是领着部队行走50里,然后安营扎寨,大家吃饭,再接着往上 爬山。”
这与其说是冒险,还不如说是任正非给华为设定了战略边界,明确了发展逻辑和投资方向。
任正非说:
“28年来我们从几十人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到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还是对准这个城墙口。
而且现在我们轰炸这个城墙口的炮弹,每年是200亿美元左右(研发是500亿~600亿元人民币,市场与服务是500亿~600亿元人民币),轰炸同一个城墙口28年之久,所以在大数据的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
30年来,华为坚定不移地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
这个城墙口,就是战略聚焦,华为只要认定为战略机会,就敢于做战略投入,饱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