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第二场全体大会举办,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孟冬平受邀发言。
受国家商务部和相关部委委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承担了防疫物资进口出口的对接管理、政策的协调、复工复产的推动,特别是防疫物资的出口管理,也就是“白名单”资质的审核工作。去年4月26日起,中国对非医用口罩和部分医疗物资出口实施“白名单”管理。那么,这个白名单是如何诞生的,又发挥了哪些作用?孟冬平现场分享了“白名单”背后的故事。
中国是医疗医药产品特别是防疫物资的主要生产制造出口国。疫情突然爆发之际正是中国的春节,国内一度出现了防疫物资的巨大缺口,几乎所有相关企业都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不计成本,不讲条件,24小时连轴转,持续运行几个月,从驰援武汉、支持国内抗疫保障,到后来疫情在海外蔓延后,用自己的力量去各个国家抗击疫情,中国的产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种力量,诠释了“人类命运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感慨。” 孟冬平表示,其实当大量的中国防疫物资飘洋过海出口到海外的时候,意想不到的遭遇到了很多质疑和攻击。对于中国的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不断有外媒和一些国家质疑、攻击、抹黑。作为行业组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密切地跟踪关注,后来发现大部分纠纷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和进口方信息沟通不畅,特别是很多中国企业并不了解进口国家的防疫物资的质量监管要求和标准体系。“这些误解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国际理念思维和标准的合规性,必是我们要横跨的一个壁垒和障碍。”
多年来,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在政府的助力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内功的夯实,已经构建了强大的经济体系和完整铺设的产业链。但是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开放理念的保障,中国产业之所以能够在瞬间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经受住了严苛的考验,正是得益于多年来体系的完备建设,特别是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的改革、创新、开放的理念,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断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当“误解”频频发生时,中国政府再次当机立断,由商务部和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两个公告,严加出口管理,确保防疫物资的质量。
“在参与相关政策的酝酿起草实施过程中,我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政府的理念、态度非常坚决、清晰,那就是面对生命我们毫不含糊,我们要确保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孟冬平说。按照国际惯例,防疫物资的出口通常是由进口国家来把关的,但是中国政府主动作为,通过白名单的审核,为海外的采购商厘清了货物信息,特别是在货源混淆不清的情况下,解除了对方的担忧和困惑。现在,“白名单”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海外积极评价中国政府出口规范的一个“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