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产婴配粉占比提升,达到54%,外资品牌占比降至30%多,这一比例回到了2008年之前的水平。”5月30日,在第二届北京牛奶文化节上,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透露,2020年全国牛奶产量同比增长7.5%,是12年以来历史增长最大的一年,今年一季度牛奶产量同比增长了8.5%。
规模以上乳企营收超过4000亿元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李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乳制品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总营业收入已经超过4000亿元,两家龙头企业进入全球乳业十强。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利润水平不断提升,利润总额比“十二五”末期增长超过50%。普通乳粉等低附加值产品的产量明显下降,同时高端液态奶、常温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不断增长。
从内外资品牌占比来看,2020年,国产婴配粉占比为54%,外资品牌占比降至30%多,其他为跨境电商品牌等,“这一比例回到了2008年之前的水平。”伊利集团研发中心主任云战友对目前行业的形势也表示乐观。
养殖方面,我国实现了智能化。“现在已经到了第三次奶牛生产的技术革命,即数字化。”北京三元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乔绿介绍说,在育种上,规模牧场实现了通过基因检测即可知道奶牛的未来;在生产数据的收集上,全国10个省市30多个牧场的数据随时可查;物联网方面,则实现了奶牛养殖各个环节的监控。“未来,城市型奶业必然将是数字化、智能化高度浓缩的生产体系,人、牛、自然和谐相处。”乔绿畅想未来发展。
以北京为例,2020年底,北京市奶牛场有50家,奶牛存栏5.8万头,成母牛存栏3.14万头,全市生鲜乳主要指标优于欧盟标准。乳品加工企业现有14家,北京市人均年消费乳制品超过50公斤。奶牛育种研究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机械设备、饲草饲料、兽医兽药等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行业发展还存在结构性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奶业仍然面临不少发展难题。“近3年,婴配粉呈现出均价上涨、销售额增长而销售量缓慢增长的现象。”云战友介绍,2019年,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增长9%,2020年销售额增长降至4.8%,销量增速仅为1%。“未来随着新生婴儿数量的逐渐下降,婴配粉销量上不会有太大期待。”云战友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改善,高品质婴配粉市场占比会越来越高。这就需企业在产品上面投入更多精力,不断推出更多扎实的产品。
对此,李强也表示,“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
首先,国内产量增长缓慢。“十三五”期间,无论是国内的生鲜乳产量还是乳制品的产量增长幅度都比较低,明显落后于行业规模的增长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张速度。
其次,进口规模快速扩大。进口乳制品进口量和进口金额比“十二五”期间明显提升,生鲜乳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鲜乳产量相当高的比例。
第三,原料价格居高不下。李强指出,还有一些关键环节,如婴配乳粉对外依存度还很高,“这些现象说明我国乳制品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为此,李强呼吁,全行业应尽快形成共识,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各地政府也要提升对奶源的重视程度,为牧场建设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探索中国奶粉创新之路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人口的红利效应明显减弱。对于乳业而言,这将不仅导致未来总量的挑战,也加剧了人均乳制品的竞争。“2020年的新生儿出生人口只有1200万,比2019年减少了219万,乳企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董晓霞认为,人口减少43.6%,婴配粉进入存量之争,中小型企业或将面临退出的风险。同时,董晓霞分析认为,乳制品的发展还是可以享受人口增长的红利效应,儿童和老人则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目标。
此外,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对奶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国际权威机构分析,畜牧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15%,“量非常大,减碳很重要。”北京能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昕提出,奶牛养殖可以通过改善饲料的结构、改变牛的基因,研发疫苗等措施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在能源供给等生产的各个环节里找到减碳的最佳路径,尽快在行业里占据主导地位。”他提醒企业。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高品质奶粉份额越来越高,配方研发上的力度需要增加。以婴配粉为例将会不断向母乳化靠近。据了解,20世纪70年代前,婴配粉强调宏观营养素调整;20世纪80年代后开启母乳化研究,进行营养素强化;2000年以后则更关注脂肪酸、益生菌等营养物质从结构上更多维度的母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