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呈指数级跃迁的时代,全球应当如何共同合作,更好治理AI?
3月27日,观察者网与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中国IGF)共同举办了最新一期的科创类谈话节目《心智对话》,主题为“AI与国运:技术跃迁、产业革新背景下的全球治理”。
“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在想,是否到了‘奥本海默时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多利益相关方咨询委员会、中国IGF常务副主任张晓在节目里说道。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时刻”则象征着人类在面对重大科技进步或伦理挑战时,必须深思熟虑并采取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灾难性后果。
AI虽然与核能有所不同,但从能量体对人类的重塑角度来看,意味着发展与安全、和平利用与非和平利用、公域与私域关系重新界定等重大利弊问题的艰难抉择,其未来的影响甚至大于核能。
张晓表示,面对AI,要“边发展边治理”,“同时治理要给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多利益相关方咨询委员会、中国IGF常务副主任张晓 观察者网
AI治理,是否可以从互联网治理中借鉴经验?张晓认为,多利益相关方模式是个比较典型的特征。“之前我们说管理的时候,更多地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而我们说治理的时候它更多地是一个平面。”
“新技术是全球化的,不仅涉及政府,还有平台企业、用户个体。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时候,因为技术门槛很高,先由科学家、技术社群做一些标准,然后商业介入,最后随着互联网承载了非常多应用以后,看到政府就强势介入,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它承担着公共角色。”
张晓表示,过去的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完全可以分开,但当前国际上一些规则的制定,反而会倒逼国内产业政策的变化。
问题在于,当下对数据的全球治理是碎片化的,缺乏统一平台。
关于在全球层面加强规则的协调性,张晓强调了联合国的作用。比如在疾病防控、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联合国通过健全机制成功地进行了全球治理。而在AI时代,由于技术发展过快,全球共识难以达成,联合国至少可以在其中发挥协调多方规则、共同应对风险的作用。
她提出,可以将跨境数据等定义清楚,从而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统一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