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人中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
而儿童的肥胖情况更不乐观,因为他们胖得更“快”了。该研究数据显示,五分之一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十分之一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其肥胖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成年人。
肥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容颜的改变,更多的是让人无法回避的健康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全球都在倡导与肥胖作战,但碍于美食的诱惑,拒绝肥胖显然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工程,这也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根源。
一、
能量的博弈
人体能量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而当热量摄入过多造成剩余后,就会慢慢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从而造成肥胖。
因此,要想控制肥胖,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断了来源,自然也就控制了进程。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能量饮食是有效的体重管理方法,能够减轻肥胖者体重、减少体脂含量,进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睡眠质量。
低能量饮食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 kcal,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很显然,这种正确的想法并未落到实处,肥胖率的持续走高就是很好的佐证。
二、
法规逐渐丰富
事实上,早在1995年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委员会就发布了相关标准低能量配方食品CODEX STAN 203-1995 ,该类食品作为特殊医疗目的食品,必须是中度或严重肥胖者在医生监督下使用,处方使用应由国家级水平决定。
随后,各个国家和地区推出的相关低能量食品都是依据该标准。其主要内容如下:
能量含量:
减轻体重用低能量配方食品(formula foods for use in very low energy diets)是按照每日摄入能量450~800 kcal作为唯一能量来源的指导原则来制备的。
营养素含量
1.蛋白质
(1)在每日推荐摄入能量中,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50g,其蛋白质的营养品质等价于经过蛋白质消化率校正后,其氨基酸评分为1。
(2)添加的必需氨基酸的量,仅仅以改善蛋白质质量为目的。除可以用DL-蛋氨酸以外,其他只能使用L-型氨基酸。
2.脂肪
减轻体重用低能量配方食品提供的亚油酸不能少于3g 而α-亚麻酸少于0.5g,亚油酸与α-亚麻酸的比值推荐为5~15。
3.碳水化合物
减轻体重用低能量配方食品按推荐的每日能量摄入量提供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量不少于50g。
4.维生素和矿物质
减轻体重用低能量配方食品提供100%推荐的每日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
5.配料
减轻体重用低能量配方食品由动物或植物蛋白和其他必要配料制备而成的,配方食品所含蛋白是已证明适于人类食用的。
三、
极低能量饮食进入过渡期
医用范围的限制直接导致产品很难向大众普及,既无法解决普遍的肥胖问题,也无法通过庞大的市场刺激产品的升级,其产业链条并未形成闭环。在医与食界限分明的当今,特医食品或将为极低能量饮食打开突破口。
2021年7月,澳新食品标准局发布164-21号通知,其中A1230号申请,拟将极低热量饮食食品纳入特殊医学用途食品。2022年3月,该法规已经得到正式批准。
我国目前虽然没有相应的食品分类,但已经衍生出众多低能量的产品,比如代餐食品、低GI食品等。这些食品的功能与极低能量饮食有相似的功能,但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最为容易混淆的是低GI≠低能量。
低GI食物是使血糖上升速度缓慢的食物,避免过多能量储存成脂肪,继而避免发胖。但很多食物的GI值低也可能是油脂或者某些不友好的果糖造成,所以代餐食品、低GI食品还不能与标准化的极低能量饮食相媲美,但作为一种过渡期的产品,其对大众而言还是非常友好的。
纵观市场,极低热量饮食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相关产品也即将走进大众的视线,其潜在市场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