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天气的变化相信不少人都感觉到了,夜间跟白天的温度,相对于酷暑天气而言,有了更大的温差。那么,在秋季的时候,应当如何养生呢?有不少朋友觉得,从饮食方面入手会更好,毕竟每天都要跟各种食材打交道,而这种想法也跟中医的“食养”理念相契合。在这里就跟大家看一看,早秋健康“吃”出来,应该吃些什么,以及入秋养生要做什么。
其实“食养”的理念,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比如在《论语》当中,就记载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到了晋唐时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明确指出了:“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有着相互关系,当彼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因此,在季节变化的时候,应当及时顺时养生,让身体维持健康。立秋之后,天气干燥容易上火,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防燥,进补以滋养脾胃为主。如下,是在早秋的时候,适合“吃”出健康的一些食材:
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可以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改善阴虚燥咳、虚烦惊悸等症状,会有一定的作用。
红枣:,又名“大枣”,可以滋补脾胃、补中益气,保护人们的正气,但有便秘、内热过甚者,不适合食用。
栗子:性甘、咸、温,归脾经、胃经和肾经,具备了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祛风除湿等功效,不宜多吃,每天6-7颗为好。
银耳:相对于百合偏寒的“性格”,银耳是“温润”的,味甘、性平,在养阴清热、滋阴润肺等方面,具备了相应功效,适合阴虚火旺体质的朋友。
这些被提到的食材,大家是不是都很眼熟呢?而且,在一些中医药方当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传统中医认为“医食同源”,饮食中的五味、五谷等等,会跟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有相配的关系,可借由饮食的偏性调理身体。当然了,强身健体不是仅靠饮食,还有其它方面的配合。
入秋养生,这些原则也要做好
保持情绪: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随着秋天的逐渐深入,自然界中的风景会变得萧瑟起来,容易勾起人们的忧思。如果不想心理上受到影响,则在入秋之后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精神上的平和、宁静。
适当锻炼: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可经由锻炼提高免疫力。相对于炎热的夏季,以及寒冷的冬季,在秋高气爽的的时候,更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登高、慢跑、快走等等。
日常起居:顺应四时变化调节作息时间,能起到精充神旺的作用。当进入到秋季之后,白天逐渐缩短,夜晚逐渐延长,跟夏季的“晚睡早起”这一原则相比,秋季则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习惯当中。
一场秋雨一场寒,早秋的时候做好养生措施,能给身体打好基础,这样在进入到寒冷的冬天之后,就不会轻易地生病。而不管是从饮食,还是在其它方面进行调养,都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方案,做到“适合的才是更好的”。尤其是一些打算用药膳进补的朋友,在不了解体质以及药性的情况下,千万要多注意,不妨先咨询一下中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