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婴幼儿用量很难把控,门店无知为了多卖货,多让孩子吃,这个东西甜,孩子乐意吃,吃多了有麻烦容易出现腹泻。”
一位山东的营养品代理商李明对《母婴营养品评论》表示,这是李明在评判市场上一款调理便秘产品,食用者当天服用之后,会伴有明显的身体反映,肠鸣、排气,“这些都让消费者觉得,营养品真有用。”
在服务门店过程中,李明发现,门店对营养品的理解“畸形”,老板认为营养品是立竿见影的神药,吃了就有效果,因此过度追求产品的效果。
“一些不错的品牌,吃了确实有效果,比如益生菌这类产品,足够数量的、活的、有益菌株就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腹泻立马就终止。”李明说道,而还有一些产品,为了让消费者见效而可以做出效果,其实就是给消费者一些感官上的表现,让消费者觉得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实产品本身没什么好东西,都是些糖分、添加剂而已。
尽管国家政策三令五申除了被批准的可以宣传的保健功效之外,不能宣传功效,但还是有很多厂家会走红线,用口头、培训等不容易捕捉证据的方式的去宣教功能,吸引消费者买单。门店的导购也会有意引导功效,特别是在大型活动促销的利诱下,会冲动消费。
过度追求功效的产品和教育,把消费者带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甚至非常容易混淆营养品与药品的界限,认为身体亚健康才需要调理或者是有便秘、腹泻等症状了才开始吃营养品,将营养品功效几乎等同于药物。如果吃了之后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觉得产品不好,骗人的。
说实在的,我们自己也是消费者,我们付诸金钱购买东西,总归要图点什么,衣服图好看时尚,食品图新鲜营养,用品图好玩,能解决一些生活不便,付诸金钱消费,总归要带来一定的可以感知到的“效果”。
买营养品自然也有些营养补充、健康调理的目标,而且中国自古也有中医调理、药食同源的传统,很多滋补产品如灵芝、燕窝,也都被消费者信奉为调理健康,延年益寿的良方。前段时间到江西出差去吃本地的特色瓦罐汤,不同口味配方的瓦罐汤也主打美容滋补、去肝火之类的效用,食客去吃,自然知道一碗下去肯定不会立马就变美变健康了。
所以,追求合理范围一定的效果、功效,要慎重,更要把握尺度,为了追求效果而“过度效果”的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把整个营养品行业的风气带偏,很难重回正常轨道。
好的营养管理,是个长期的工程,不应急于一时之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