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将如何发展?-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行业动态 >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将如何发展?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将如何发展?

来源: 互联网 类别:行业动态 2020年10月09日 12:1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经在全球引起大流行,公共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但通过政府的强力管控,中国的疫情得以在短短半年内受到控制,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复苏已走上正轨。大健康行业作为与疫情直接相关的行业,在政策与科技的持续推动下得到高速发展,产业上下游也涌现出诸多新的趋势与机会(见附图一)。

附图一

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健康产业将会借助科技的进步加速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卫健委、国家统计局、高风分析

01

政府政策引导

1.公共卫生建设加大投资

疫情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方面的短板将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在该领域的投入。据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7月28日透露,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公共卫生相关项目建设的投资总量是2019年的两倍,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将重点通过加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强化七项能力,完善三个保障。

欧晓理表示,七项能力包括:强化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强化可转换传染病区的收治能力;强化可转换ICU的救治能力;强化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强化传染病的检测能力;强化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能力;强化应急救援能力。三个保障则是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保障,支持每个省份改造升级一至三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引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用口罩、防护服、防护眼罩等储备;完善应急医疗物资启用预案保障,要求各地全面掌握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应急设施分布图和启用的次序表。

2.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推进

医疗制度层面,我们观察到政府在加大力度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我国的分级诊疗体系尚在发展初期,医疗资源与诊断需求存在倒置的现状(见附图二)。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三级医院的数量占到中国所有医院数量约8%,然而却承接了一半以上的诊疗人次。在此次疫情中也暴露诊疗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的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积极推动分级诊疗过程嵌入在整个社会管制体系之中。

附图二

中国医疗资源与诊断数量倒置

资料来源:中国卫健委、国家统计局、健康界、高风分析

3.带量采购深化改革

带量采购(VBP:Volume-based Procurement),简单来说政府承诺将拿出试点城市特定药品60~70%的市场份额给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进行竞标,竞标企业中出价最低者中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确保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此举可以有效降低特定药品的市场价格。举例来说,2019年11个城市25种带量采购药品较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中选价平均降幅59%,最高降幅达96%。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GDP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8%。同时,截止至3月15日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疫情防控投入达1169亿元。因此,我们预测医疗物资采购预算将进一步受到压缩,而带量采购将得到加速推进。

4.商业健康保险迎来发展

同时,政府将加速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商业健康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了完善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3月5日出台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下文称《意见》),旨在通过健全大病保险和救助制度,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更加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以此来减轻群众看病的负担。《意见》结合了疫情中的互联网医疗的激增现状,确保了参保人在互联网诊疗及购药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也可以通过在线医保结算。

02

科技加速融合创新

在本次疫情中,我们也观察到科技对大健康领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未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将得到加速。

1.机器人赋能“无接触”

此次疫情中,从导诊、手术到医疗物资运送,机器人均能够有效减轻从业人员负担,并帮助减少感染风险的几率,助力“无接触”诊疗。举例来说,智能导诊机器人能够为患者提供指路、预检分诊、健康宣教、医院介绍等服务,在医院就诊人员激增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医务人员工作。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运用先进传感与路线规划技术,在医院内运输医疗物资,平均可承担2-4人人力运输任务。此外,远程测温、消毒机器人也在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云计算与大数据提升信息存储和分析

云计算和大数据则可以显著提升医疗体系中的信息存储和分析能力。主要应用场景体现在信息共享平台、医院电子病历与药物研发。搭建疫情信息发布平台,提供疫情通报、防控动态、防疫知识、诊疗指南等防控信息,充分掌握返乡人员相关数据,多方面多维度进行分析,帮助政府全方位了解人员信息结构,真正做到了“快速采集,实时分析,精准上报”。而在药物研发方面,在新药和疫苗研发期间,病毒基因测序、分离毒株、药物筛选、新药研发等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大规模文献筛选和科学超算工作,云计算强大的算力可以提供稳定高效的算力支持。

3.5G赋能远程医疗

目前中国5G科技已经领跑全球,规模化商用一触即发。截止2020年6月6日,基础电信企业建设5G基站超过25万个;预计2020年底,中国将建设5G基站超过60万个,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同时中央经济会议中明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力争2025年5G用户占整体移动用户的47%。5G网络延迟低、带宽大和速度快的特点将优化甚至突破现阶段不成熟的远程医疗技术。不同于4G时代的局限于图文或者视频的问诊,5G时代的问诊将融合VR/AR等技术做到问诊视觉与触觉的全方面提升,并通过远程操作医疗器械为边远地区实时完成手术。尽管该技术还在发展的初期,未来却有无限的可能性。

03

大健康产业迎来新趋势

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驱动下,在大健康产业内,优化高端医疗设备配置、推进数字化服务能力和互联网医疗、加大医疗领域投资和保持中国在国际医疗供应链上独特的优势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1.优化高端医疗设备配置

首先,未来大健康领域将着重提升医疗供给与物资战略储备,优化高端医疗设备配置。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显示,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如CT机、超声波仪器、检验仪器、心电图机等,进口比例高达80%以上(见附图三)。而在《中国制造2025》中,工信部早已提出2020年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50%,2025年达70%的发展目标。此次疫情中暴露的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低,自主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将会进一步促进优化高端医疗设备的进程。

附图三

部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及进口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中国医药物资协会、高风分析

2.推进数字化服务能力和互联网医疗

其次,大健康领域的数字/智化进程将受疫情影响大大加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规模从2016年的37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50亿,以每年10.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并且有望在2020年实现超过20%的激增并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医院内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高达72%,电子病历系统也高达62%。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诊疗平台在本次疫情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的数据,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23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680亿元,并且将在2020年迎来突破性发展。在2020年春节期间,因为受疫情影响,丁香园日均活跃用户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22.2%,叮当快药日活跃用户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52.6%,平安好医生新注册用户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000%而平台新增用户日平均问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00%。在本次疫情中公立医院亦为民众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目前已有超过240家公立医院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提供问诊、防疫信息宣传等相关服务。

3.加大医疗领域投资

在数字化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中国将继续吸引医疗投资,支持生物科技和医疗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今年3月23日,专注于开发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药物的创新药公司诺诚健华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敲锣上市,募资金额达22.4亿港元,将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药品的研发。4月,康方生物完成了3.3亿美元的IPO,创香港今年IPO规模纪录,募集所得资金的约75%将用于肿瘤、免疫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而启明创投募集了逾11亿美元的新一期基金,也是专门用于投资生物、医疗和医学科技。

4.供应链

此次疫情同时也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健康产业供应链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战场之一,而中国既会面临挑战,也将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成本方面,中国市场规模大且临近市场,其供应链成本仍将处于优势。质量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和发展能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已难以被取代。响应性方面,中国多年建立的供应链集群可以确保内部的高效协作和科技与创新的发展。

04

对于企业的启示

在政策、需求、供给和科技等各方的驱动下,中国的大健康行业正在处于井喷发展的临界点。对于企业和资本来说,这个临界点带来了不少挑战。在需求端,我们将会看到大幅的跳跃式提升和更多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在供给端,我们亦将看到更多的玩家进场。一部分是传统的大健康从业者,而一部分却将是新涌现的新玩家,甚至一部分将会是一些“野蛮人”,即是原来不是在大健康行业经营的公司,但他们看到了这行业发展的潜力,就“跨界”进入。

在科技和资本的驱动下,企业们将会各出其谋,在创新方面层出不穷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未来的中国大健康将是市场逐鹿者的一大盛宴。

对于医疗企业来讲,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来应对此次疫情。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企业可以考虑优化产品组合。企业应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现有的产品线,根据价格压力的不同进行微调甚至是全盘调整。对于企业可能需要放弃某些已上市的产品和某些利润不高的品类,或将其剥离给合同销售组织等合作伙伴。同时企业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可以大胆制定本土化决策,建立生产基地或利用合同开发和制造组织来推进本土化进程。

第二,企业可以考虑改善渠道模式。在国内,随着疫情的好转,面对面的线下营销和大型医院销售等传统触点将逐渐恢复,但同时数字化的重要性却仍将长期存在。在面向市场的渠道策略上,企业需要同时发展线上与线下。而线下渠道,由于分销商的利润需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医疗成本的居高不下,因此国内政策多瞄准了这些分销商。尤其是在带量采购政策出台后,分销商的这部分利润空间很大程度上被挤压,而疫情将可能彻底改变这种商业模式。随着更多的企业加大直销份额,弥补萎缩的利润,分销商网络或将逐步瓦解。

第三,企业需要为培养新能力投资。如前文提到,随着中国医疗体系的进一步数字化和数据导向,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公司也可以进一步探索新技术新能力以提高其竞争力。在国家药监局持续探索新监管路径的同时,这些能力将助力企业大幅缩短注册时间,加快产品开发和审批速度。

05

总结

展望未来,疫情催生全球产业链重构,一些地区形成自我配套的产业链成为趋势,这对国际化企业而言是危机也是一轮新的机遇。分级诊疗强基层的推进将为企业带来大量合作机会,商业保险与传统医疗的多方面合作有待开发和探索,此次两会中提出的“新基建”也将赋能更多智慧医疗场景的落地,未来医疗领域会出现更多“蓝海”。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疫情毋庸置疑是一场危机。但正如历史总迈着相似的步伐前进,此次新冠疫情的危中亦包含着大量的机,而大健康领域就是其中之一。未来,政府、产业链自身与科技都将促进大健康领域的发展,业内企业应该结合未来的变化与自身能力,加入产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之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