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到底是神药还是骗局-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健康养生 > 益生菌到底是神药还是骗局

益生菌到底是神药还是骗局

来源: 互联网 类别:健康养生 2019年01月18日 12:01:00

 The Lancet:益生菌到底是神药还是骗局  本周,《柳叶刀》消化分刊推出一篇社论,剑指益生菌。文章称,尽管益生菌产品在全球有高达370亿美元的市场,但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在证明,“益生菌”在商业和临床上的应用,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社论首先炮轰临床证据,称迄今为止,关于益生菌的临床研究往往是混杂的,而且质量低下。先前,只有少量研究指出,在部分情况下,比如感染或抗生素相关腹泻中,给患者使用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然而,最近,CELL发表的两篇高质量文章则反驳了这一观点,这两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益生菌根本无法恢复肠道菌群。不仅无法帮助恢复,甚至,还将扰乱原本人体的修复程序,阻止正常菌群恢复生长长达5个月,可导致病情复杂化和恶化。此外,NEJM前段时间针对儿童腹泻发表研究称,鼠李糖杆菌(益生菌的一种)对病情毫无帮助。  社论指出,最关键的问题是,除了有病的人在被错误的使用益生菌来治疗,许多没病的人也在毫无根据的胡乱服用益生菌。仅在美国,每年就有3900万人在无病的情况下服用益生菌,且益生菌产品在宣传中宣称的效果,如改善消化、增强免疫、改善心理健康和预防心脏病等等,到现在为止,是毫无任何证据的。  社论进一步揭露,没有任何证据的背后,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未被重视,这类产品可引发菌血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抗生素耐药问题。  最后,社论认为,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特的,不同细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是高度差异化的,假设益生菌理论真的成立,前提也必须是每个人有着独特的定制菌群,而这是当下益生菌产品完全做不到的。  BMJ:可乐厂商影响中国健康政策  当地时间1月9日,BMJ发布一项重磅专题报道,称中国的“肥胖科学”和相应的健康政策受到可口可乐公司的操控,使其偏离真正的科学轨道,不顾公众健康,反而与含糖饮料巨头沆瀣一气。  文章称,含糖饮料巨头企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上,不断受到卫生部门和公共健康政策的挑战,比如英国通过针对性的提高税收来控制含糖饮料的销售,在美国,此举也大大打击了这些饮料企业的销售市场。因此,这些巨头将战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  在中国,可口可乐公司与相关各方推出了一种伪劣的“科学”减肥概念,即“对抗肥胖主要依靠体育锻炼,而不用限制摄入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同时,这种饮料巨头也尝试影响相关的公共健康政策,比如,阻止中国推出类似英美的针对性“糖税”,来大幅度提高含糖饮料的生产成本和最终价格,以达到使民众减少摄入的目的。此前,英国内分泌学家已经证实,在英国征收糖税遏制含糖饮料的销量,可以使该国减少25万糖尿病患者。理论上说,对于中国这样的糖尿病大国,仅仅是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这一项,就该使得“糖税”有足够的吸引力。  NEJM:食管癌还是微创手术好  前一阵,NEJM发布文章称宫颈癌开放式手术患者生存率高于微创手术,引起外科界一时震动。当地时间1月10日,NEJM再度发表探讨癌症手术方式的论文,这次的论文主要讨论食管癌手术的效果。  研究者称,由于一直以来,开放式手术和混合微创式手术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到底哪一种并发症更少,未有定论。因此,这项研究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从2009年到2012年,研究者将103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配到混合微创手术组,104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开放式手术组。手术结果显示,混合微创手术组36%的患者出现了术中或术后并发症,而开放式手术组则达到了64%。混合微创手术组有18%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开放式手术组则为30%。混合微创手术组3年时,总生存率为67%,而开放式手术组为5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和48%。  

因此,研究者最终认为,在并发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这几方面,食管癌混合微创式手术对比开放式手术,优势明显。  

Nature:加速发展脑癌治疗迫在眉睫  Nature于当地时间1月9日发表社论,评价了近期一系列的脑癌治疗研究进展。脑部恶性肿瘤之所以如此令人闻风丧胆,主要原因是它进展速度快且恶性程度高——超过一半脑癌患者在诊断后一年内死亡。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近些年,脑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即便在引入了诸如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等新疗法之后。因此,针对此类癌症的治疗突破是迫在眉睫的,尤其是此类癌症在儿童患者中的治疗。  

社论称,本周有两篇针对脑癌疫苗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谈到了“新抗原疫苗”策略,具体方案就是将肿瘤的基因组成“疫苗”,用于刺激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一治疗方案过去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在脑癌患者中收效甚微,参与治疗试验的患者最终依然因脑癌而死亡。脑癌治疗的最大痛点之一,在于大脑这个精密器官被血脑屏障保护,要制造出能穿透血脑屏障,绞杀癌细胞,同时又不毒害神经细胞的药物目前仍很困难。社论称,鉴于脑癌治疗的难度远超其他癌症,研究者不能因进展缓慢而气馁。  

大麻当止痛药,毒驾已成风潮  本周,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发表文章称,获得医生开出的用于止痛的医用大麻的患者,超过一半以上在吸食大麻两小时内有过机动车驾驶行为。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医用大麻被允许使用,却没人关注吸了大麻的患者之后是否会从事相关的高危行为,因此他们进行了这一针对性研究,并称,结果令人担忧。  参与这次调查的近800名获得医用大麻的患者中,有73%在过去半年中每天吸食大麻,56%在吸食大麻之后两小时内驾驶机动车,51%在自我感觉有点吸嗨的情况下驾驶过机动车,另有21%在“吸食之后非常high”的状态里驾驶过机动车。此外,研究者注意到,吸食大麻后从事高风险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受到年龄的影响,整体来说,年轻人是更危险的因素。研究结论认为,目前医用大麻的使用程度之高远超预估,但相应的避免风险行为和不良后果的措施却没有出现。  

AI能更公平的分配移植器官
  本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报道了一项器官移植界的革命性发现:AI比我们长期以来使用的成熟器官移植评分系统在调配器官上更加公平。本次对比研究只针对肝移植领域。  自2002年以来,在肝脏移植领域,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被用来进行移植评级,尽管还有其他各种规定,但在对疾病评估和器官调配公平性方面依然有许多问题。研究者使用机器学习方案,开发出了一种优化的对疾病评估预测的AI平台,可以预估出未来3个月内的移植患者名单和根据病情而评价出的合理的优先器官调配顺序。研究称,这种AI分配改善了现有的人工评分下,移植患者的生存状况。研究称,以目前结果来看,AI的分配方式显然更加公平也更加有效,保住了许多可能本会因分配不公而导致死亡的患者的生命。这样的结果已经对临床实践有现实指导意义,且可以对公共政策进行指导。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