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正:一路有你-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 张本正:一路有你

张本正:一路有你

来源: 互联网 类别: 2018年07月28日 12:07:00

   与中关村众多青年精英相比,张本正的年龄似乎大了一点,今年62岁的他,言谈举止中带着他这个年纪的人特有的沧桑。可说起亲手打造的清华紫光,这位年近半百才开始创业的人却滔滔不绝,好像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里藏着的不是艰辛和痛苦,而是能让一个人变得年轻的琼浆玉液。


  不错,14年的企业家生涯让张本正越活越年轻。他亲手培养的清华紫光和他的关系就像他和母校清华大学的关系,一直都微妙而不可分。在很多人指责他们校办企业习气太重的同时,紫光却成长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英雄亦有伤心处。在经历了2001年的年度财政危机后,去年的张本正又遭遇“七月流火”,紫光股份直面上市后最大的危机,一时间紫光四面楚歌,在科技神坛上跌得不轻。


  2002年,马年。张本正的办公室里“万马奔腾”,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八骏全图》,桌上摆着精致的铜马……看来,这个从小就有使命感的总裁显然想在风起云涌的高科技神坛上想再效微薄之力。


  创业篇:边走边寻梦

  下海

  本本分分的张本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做起生意。“我想我可以去务农、教书、搞研究,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经商。我是被推下海的。”

  1988年的一个夏天,还在科研处当副处长的张本正被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找去谈话。校长说咱们学校办了一个公司,想叫你去,你有什么想法。个子不高的张本正一脸的不愿意,说您看看电视里的商人,吃吃喝喝,不务正业,我不愿意去。校长说,你张本正年纪比我轻,怎么思想比我还保守?这是高科技,一个新的产业,给你24个小时考虑。第二天,校长问张本正考虑的怎么样了,张本正说想好了,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我服从分配”,第二句是“我还是不愿意去”。校长说:“第一句话我听进去了,第二句你自己消化。”


  就这样,满脸不愿意的张本正不得不放下学者的架子和清高,带领紫光(当时叫做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在当时被看作“吃吃喝喝、充满奸商、不务正业”的商海里摸爬滚打起来。


  从书生到商人,从教授到总裁的转变是张本正始料不及的。不过现在请他在做学问和做生意之间进行选择,他犹豫了一会,说自己还是会选择后者,被拉下海也心甘情愿。


  寻路

  被推下海的张本正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有清华大学后面坐阵提供技术支持,启动资金也不用自己变卖房子和家产来筹集,但是这却无形中给了他更大的压力。如果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你可以用几万元的启动资本悄悄地将蛋糕做大,然后一夜间功成名就,所有成就纷至沓来;即使失败也很自然,不会受到太多指责。但是对于紫光来说,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因此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公司运作初始,如何定位却成了难题。1984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技术发展公司(联想的前身)成立。两年后,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北大方正的前身)正式落户中关村。刚好198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了兴办中关村高新技术试验区的建议,应和着这种精神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于当年7月宣布成立。


  一开始的紫光有点像百货商店,张本正他们只能一边做,一边定位,靠自然生长法,广撒种子,走到哪儿撒到哪儿,但求东方不亮西方亮。


  张本正用150万的启动资金一下子搞了30多个部门,规定“年终人均利润没有达到1.5万元的部门关停并转,第二年人均利润下限提高到2万。”这样优胜劣汰地做了5年,到1993年,公司营业额竟然超过了1个亿,利润也超过了1千万。


  “能有这个成绩是因为当时市场竞争还不是很激烈,资源也有限,清华大学又有着特殊的人才优势,现在再拿100多万像撒胡椒面一样胡撒,肯定是找死。”张本正对此唏嘘不已。


  紫光的定位从1993年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成立逐步开始明确。张本正担任总裁,按照市场的需求,大幅度整合业务,品牌定位也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


  经过调整的紫光现在集中精力主要做三大板块:信息电子、生物制药、环保产业。信息电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主要有扫描仪、笔记本、系统集成等。


  在认识到加入WTO以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并肩作战并且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时,紫光又瞄准了生物制药,通过收购紫光入主古汉集团,使之成为紫光21个事业部、9家子公司、3个合资企业中的一员。“人才加资本”的模式在紫光的市场扩张中成为重要的一步。


  碰壁

  紫光当初150万元的启动资金乍看起来不是个小数目,可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要一下子养活30多个部门。因此在资金和运营上,紫光面临着所有企业创办初期的“儿童综合症”和营养不良。


  压根儿不懂生意经的张本正不得不离开科研处平静的生活去到处游说,放下学者的清高和以前对钱的不屑一顾,开始考虑怎么贷款、怎么赚钱,怎么和别人搞好关系,怎么扛起紫光这个重得不得了的大旗。有一次,张本正跑到一家不认识的银行跟人家游说了几个小时,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清华的金字招牌竟然搞到了100万的贷款,晚上高兴地跑回来整夜地睡不着。

  由于不懂法律知识,按计划经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