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常常有,最近特别多。仿佛你要是不抄点什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干企业的。
前脚网易刚谴责腾讯,称旗下重要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网易新闻客户端,遭到腾讯新闻iPhone客户端2.0版本的公然侵权;后脚中国江淮汽车4R3皮卡汽车就因涉嫌模仿了福特F-150皮卡,新车首秀被阻在北京国际车展之外;几天之后,SOHO中国夫妻档先后发微博指责重庆全美置业有限公司的“美全22世纪”建筑严重抄袭望京SOHO,并递上了一纸律师函。
抄袭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绝不算是一个新鲜话题,却像是一部不断上演新瓶装旧酒的滑稽剧。被抄袭者唾沫横飞,占据道德高点却如同谴责空气;抄袭者则干咳两声,专利版权视若无睹。
抄还是不抄,是一个中国式的问题。
这些年,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疯狂扩容的中国市场一起放大的,是中国企业赚快钱的心理。既然是赚快钱,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抢劫和抄袭。但前者风险极高,而后者则有点风轻云淡。淡到什么程度?有专门为之辩护的理论出现,说“模仿是必经阶段”、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没什么东西是完全原创的”。而在被抓现行后,抄袭者往往会将自己的行为冠以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等美名。大言不惭只差说一句“抄抄更健康”。
须知道,依赖复制与抄袭成长起来,贩卖的也只是信用与立企之本,毫无竞争力与生命力可言。路总会到尽头,只是早晚的问题。习惯了当小偷的这点甜头,怎么可能还有当大侠的梦想呢?
中国企业的坏毛病之所以发展成坏习惯,是因为不断追求速度的背后没有形成一种鼓励赚慢钱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没有一种制约赚快钱的法治环境。比如,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执行始终严重不足,不仅放纵侵权泛滥,甚至没有自卫能力,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一些企业对自己技术、设计和商标缺乏保护意识,而另一方面,也导致对他人的知识产权缺乏起码的尊重。
当抄袭成为抄“习”,练出的绝不是盖世武功,却更像是“七伤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