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还是来了,虽然可能时间上有点晚,但该来的必须来,伴随着中国一二线几个大城市的房价突发暴涨,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中介之一链家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与以往中介的种种恶行不同,链家这次的问题要严重的多,因为其创新出来的所谓理财业务,其原理几乎就是2015年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推手借尸还魂,以互联网金融创新为名的场外配资,披着P2P外衣却从事违规操作的炒房融资工具。
这次的事件首先是从两个案件被揭露出来,而到现在也许还只是冰山一角,链家为购房者的首付款提供“合法”的“贷款”供应,收取相当高的利息,而借助垄断买卖双方资源的方式,将购房款间接的纳入到了资本流之中,以小博大以新增替旧账,这样的金融游戏只有在房价暴涨的时候才能风生水起,也会助长炒作从而让房价暴涨,但历史早已经证明,这样的游戏从来不会长久。
房地产中介是个不错的生意,但也是个最容易臭名远扬的行业,如果管理不善,在利益的驱使下,会做出种种出格的事情,链接的发展轨迹也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互联网已经如此的发达,但中国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依旧是跑马占地,在大城市的繁华街区,一家一家的中介门店鳞次栉比,抢占的都是最好的临街位置,这些租金不菲让各行各业的商家都难以承受的地段在中介这里却无所畏惧,可见中介们的收益有多高。
房地产中介是一个期盼着房价不断上涨,但也并不怕房价跌的高低通吃的行业,最怕的是没有交易,所以,中介们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房价涨时忽悠社会上的购买方还会继续涨继续大涨,鼓动大家赶快买,如果房价下跌,中介又会向卖主鼓动房价继续探底的可能向买主忽悠已经不会再跌合适出手,总之,只要有买卖,中介就在伤害。
传统的房地产中介是收取交易佣金为生,所以才会“鼓吹”交易,一方面鼓动客户买买买卖卖卖,另一方面就是挖空心思将房源与买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即便互联网是去中介化的好工具,可一直不能让房地产中介公司遭受打击。最简单的,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信息网站上,中介们都会通过注水或者其他更先进的方式将其中的信息占领,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满屏都是中介,那些打着中介勿扰的信息也会变成中介的信息。
不过,即便以链家为代表的中介们使用了各种手段来抵抗互联网的去中介化,但压力还是在增加,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结局是注定的。于是,链家们开始主动触网自我革新,而且还在探索新的模式,在最近两年火爆的互联网金融让其看到了转变挣钱思路的机会。
以前的中介主要的合法收入来源都是主要靠佣金,以促进交易为手段,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工具,链家率先向靠金融业务收入转型,变成了以促成交易为手段。
乍看起来,这种模式不错,促成房屋交易,算是商业成功,也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但这种促成却是在继承了传统中介一切陋习的基础上,促成变成了推手,推动的是社会上本已极其严重的炒房或者缺乏购房能力者的“次贷”,非常容易引发社会炒作甚至金融系统性风险从而爆发金融危机。
可能很多人使用过链家的购房贷款业务,比如,自己的首付不够,银行即便想贷款都无能为力去购房,这个时候,链家却大胆的向你提供贷款,自然就实现了购房置业的梦想,这是一个善良的金融支持项目。可是,这些贷款的资金从何而来呢?最好的出处就是P2P,也就是一些有钱人通过链家提供的通道贷款给你,收取和社会上的理财相似的利息,还有一种便是所谓的链接员工贷款给你的,这些钱很有可能是链家的“自有”资金,这些资金有可能来源于P2P的自融,也有可能是托收的购房款的账期余额,总之,任何一个来源都会是金融违规,因为风险都极大。
如果买房融资的都是自助,卖房变现都是为了拿钱,那风险还好控制,即便出了问题也是个案。可是,当很多人是在用杠杆资金连环炒房,一房抵押再买一房,亲戚朋友筹资来集体炒房,出现问题之后就会是连锁反应造成整个资金链断裂,有些人买卖房屋之后还会降资金挪作他用,一旦资金无法回帐,风暴就会瞬间发生。
俗话说,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从目前已经曝光出来的情况看,链家存在没有资质情况下进行放贷业务,由自己注册的关联公司负责“担保”,也存在自设资金池的重大嫌疑,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与E租宝类似的幕后。链家的金融业务存在违规已经是被证实,到底违规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给出答案。
金融业务的基础是诚信,可中国的房地产中介最缺乏的就是诚信,以这样的行业或企业基础去经营金融业务,而且是资金量极大的房地产相关“地下”融资,虽然披上了P2P的外衣,也难以掩盖中介买卖通吃的传统套路,风险不得不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链家的金融游戏风波也暴露出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巨大问题,P2P这样的金融业务竟然只是各地地方政府的非专业机构在管理,充斥了地方利益保护和工具化利用的无限可能,投资者的利益便很难得到保证。
看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房地产中介遍布街头,看遍世界历史,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以炒房作为发家致富的唯一快捷通道,更没有一个国家曾经让房地产泡沫积累到如此程度。全民炒房再起,甚至有人在网上发出了“随便买,有钱就买,没钱就借钱去买,只要买到就是赚到”这样的呼声,如果再加上一些披着新型互联网金融工具的融资创新推波助澜,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