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5日讯(记者李冬阳) 2023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报告称全球50亿人暴露在“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中,并再次呼吁消除食品中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在国内,某网红现制酸奶品牌高价定位,引发网友质疑“花了高价却买到了含有氢化植物油等成分的产品”,其实质上仍是消费者对反式脂肪酸摄入的担忧。
2024年1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对此做出了解读。王兴国表示,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膳食脂肪(包括反式脂肪)大部分来自烹调油,而非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尽管长期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危害健康,但当前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量水平较低,风险可控,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
反式脂肪酸被“拉黑”引热议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13日共监测到“反式脂肪酸被拉黑” 相关信息2.6万余条,其中纸媒报道78篇,新闻网站文章6737篇,移动端文章4862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0万余篇,微博转发3703条,论坛文章136篇。
1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引发一小波舆论关注。7月中旬,某网红现制酸奶品牌高价定位,社交网络上不断涌现关于“是否使用植脂末”的讨论,再次将舆论推向小高峰。12月8日,福建省消委会对福州市20家咖啡销售单位的59款现制现售咖啡开展比较试验,均未检出含有反式脂肪酸也引发了一定的舆论关注。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内蒙古、福建、广东等地对于“反式脂肪酸被拉黑”的关注度较高。
科学认识反式脂肪酸 无需过度担忧
反式脂肪酸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在食品中有天然和加工两个来源。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有40~50种,包括了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又有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之分。王兴国指出,从膳食中完全消除反式脂肪酸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WHO仅控制和监管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乳制品、肉制品等中的天然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有些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消除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全球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王兴国表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消费者摄入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例如: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展针对部分氢化油脂的替代和降低植物油精炼过程反式脂肪酸产生的技术攻关;不断改进油脂和食品生产工艺,减少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和使用;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制性推动降低反式脂肪(酸)的使用等。
王兴国建议食品生产企业,主动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供应配料中反式脂肪酸检测值,主动监测终端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并依法依规进行标注,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支持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从源头端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王兴国建议消费者,可通过合理用油和查看食品标签,避免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建议消费者坚持饮食多样,注意控制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30g,避免使用反复加热的油烹饪或油炸食品,少吃油,吃好油。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可尽量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低(固体食品尽量接近0.3g/100g,液体食品尽量接近0.3g/100mL)或未标示反式脂肪酸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