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保健品强监管、大整顿,再到疫情三年,对整个保健营养品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随着疫情的结束,大众健康思维的转变,消费者对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低迷到复苏,如何提振消费者对合规保健营养品的消费信心,既是行业痛点也是难点,而保障保健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
大众“养生”意愿愈发强烈
三年疫情让大众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的同时,也开始投资自身的健康。在2023年整个618期间(5月23日到6月20日),根据京东官方数据则显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72%;以黑芝麻丸、山药粉等产品为代表的药食同源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66%,蛋白粉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13%,肠胃养护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68%。唯品会平台上,在“618”促销活动启动后的10小时内,蛋白粉销量同比增长130%,益生菌销量同比增长61%。
《2024蓝帽子国内保健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17.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其中保健品需求尤其旺盛,预计2023年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
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自己才是“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日常养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不分年龄段。
走出低迷期后的困扰
南方都市报在2019年曾发起一项消费者对保健品信任度方面的调查。其中发现,合计74.81%的受访者表示“不再使用保健品”和“对保健品将信将疑”。同时,一项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发起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消费的满意度为44.17%,是该报告中满意度最低的行业领域。
从彼时的低迷到疫情之后的健康消费需求增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梳理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通告可以发现,当下火热的保健食品存在诸多问题。
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关于2023年第三季度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通告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保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9922批次,依据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样品23批次。一些并非保健食品的产品中添加违禁成分“假冒”保健食品扰乱消费者视野。今年前10个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已达1万余起。
政策先行,正视新趋势
随着问题的出现,正视新趋势,相关部门已经政策先行,旨在提振整个保健食品领域的消费信心。
首先,公安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治理,重拳打击保健功能食品非法添加等突出食品安全犯罪。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积极开展相关行动,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保健品行业所期待的各种“修例”都在积极推进,各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推出或者修改相关政策。2023年12月11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发布关于征求《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等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修订工作自2017年立项,与已经发布25年之久的现行版本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11月28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中,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对于如何提振消费信心,解决行业痛点、难点提出了相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研发机构要以创新为基石,在法规建设、监管技术、检测方法、行业类型、消费渠道等各个方面重塑消费信心,创造良好的市场状态。”
同时,厉梁秋认为,“市场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是整个市场规范发展,消费信心提升的重要一环,特别要加强事后监管的各种措施,严肃处罚市场上的违法或不良行为。”
保健品行业已经呈现了走高的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势明显,保健食品消费信心重塑实在不行也并不困难。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但能够净化行业,更主要的是能够让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知更清晰更正确,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和政策,找到真正更适合自己的合规产品,达成对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