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咖啡行业风起云涌,成为“内卷”最为激烈的赛道之一。
2月23日,一则天津“狗不理”跨界卖咖啡的消息引发行业热议,2月14日,中国邮政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在福建厦门正式落地试运营。这也标志着,中国邮政成为继中石化、中石油之后“咖啡大战”的又一个入局者。
此前,美国加州精品咖啡品牌蓝瓶咖啡宣布,该品牌中国内地首店上海裕通店2月25日正式开业。
群雄逐鹿的咖啡市场,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加入,咖啡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首家“邮局咖啡”在厦门开业(来源:中国邮政官方微博)
连锁巨头纷纷跨界卖咖啡 消费潜力大、频次高、增长快,让咖啡赛道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近日,一家名为“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的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而它背后的全资股东正是天津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传出,狗不理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以600万澳币拿下了高乐雅咖啡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但值得注意的是,“狗不理”并非首家跨界卖咖啡的企业。 2018年,中石油成立“昆仑好客咖啡”,旗下的昆仑好客便利店悄悄卖起了现磨咖啡;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好客咖啡销售额超1亿,产品条线包含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等。 2019年,拥有近3万家门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发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并将首家门店落户于苏州,这标志着中石化正式进军咖啡领域。 今年2月14日,中国邮政高调宣布,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将正式落地厦门,门店售卖产品包括咖啡、茶饮、甜点和邮局周边。 对此,即有市场分析指出,连锁巨头们跨界卖咖啡有着先天的网点渠道资源和门店成本、流量等优势。此前,高调进军咖啡行业的“两桶油”和“邮政局”均是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数万家网点的“国家队”。 这样的案例在海外市场则更为常见,英国BP石油、荷兰壳牌石油、泰国石油公司等均在旗下加油站设有咖啡门店,且经营效果颇好。 2019年,在中国试图疯狂扩张的经济连锁酒店品牌“OYO”也曾悄悄布局咖啡,在其酒店推出了自有品牌“芬然咖啡”,并将首家店落地于西安。彼时,该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为:其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拥有1.3万家酒店。同样是想凭借现成的门店和酒店客流扩宽营收渠道。 国际品牌入局国内咖啡市场 与此同时,国际品牌也看好国内咖啡市场。加拿大Tims咖啡自2019年2月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21年末已经开设超390家门店,并喊出了“2026年底开出至少2750家可盈利门店”的口号。 2002年创立于美国加州的蓝瓶咖啡,是“精品咖啡”细分下的代表品牌之一,目前已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开设有100多家门店,门店外墙上的一只蓝瓶子是其标志性符号。近日,蓝瓶咖啡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该品牌中国内地的首店上海裕通店在2月25日正式开业。 近年来,新老咖啡品牌竞争激烈,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本土化平价咖啡不断涌现,像蓝瓶咖啡这类精品咖啡与当下主流消费需求并不相符。相较于精品咖啡,目前更易规模化的平价咖啡市场潜力更大。蓝瓶咖啡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成功出圈,仍有待市场和时间检验。 资本热捧咖啡这门生意究竟如何? 《2021年五大“新餐饮”赛道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资本市场加速了对咖啡市场的投资步伐,2021年前十月国内咖啡行业相关融资披露总额就接近60亿元。部分热门品牌甚至在上半年就拿到了两轮或3轮融资,并且金额都过亿,在所谓的“资本寒冬”中火热闪耀。 去年6~7月,一众咖啡品牌公布了融资消息,其中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宣布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新锐咖啡连锁品牌M Stand随后宣布完成超5亿元的B轮融资,创下彼时咖啡赛道最大规模的B轮融资;就在同一时期,便捷式咖啡品牌三顿半、时萃SECRE、永璞等纷纷官宣拿到亿元级规模的融资,足见行情之火爆。 在资本的助推下,一些新品牌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而另一部分大家比较熟知的老品牌则在冲刺连锁百店、挺进购物中心发展,突破白领圈层走向大众化。中国咖啡市场的丰富业态为玩家提供了广阔天地,也奠定了并非巨头入场就是“降维打击”的基调。 不可否认的是,在很长时间内,咖啡仍然是一门好生意、一个好赛道。据专业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咖啡消费市场已跻身世界前列。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27.2%增长率上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总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因此,国内咖啡市场也显得越来越拥挤。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新增注册咖啡相关企业2224家,平均每天成立43家;2021年新注册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是2.55万家,平均每天注册达70家。 谁是喝咖啡的主力军? 中国邮政入局咖啡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这个行业的前景确实值得看好。如今大家有多爱咖啡,看一眼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咖啡店便可知道。那么谁是喝咖啡的主力军? 中国食品产业资深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根据《2020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80/90后人数达3.25亿,占总人口的23.2%,这部分人是职场主力,有经济基础,消费能力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95后人数达3.85亿,占总人口的27.5%,95后作为互联网数字原住民,敢于尝新,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这群年轻人,他们喝咖啡的消费习惯正在被培养。 图片拍摄:杨乐 朱丹蓬表示,中国咖啡的潜在市场巨大,即使是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也未影响到各企业在咖啡市场的布局:无论是星巴克、麦当劳的加速布局,还是可口可乐、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相继推出咖啡饮品,就连加油站中石化也跨界卖起了咖啡。 回顾过去30多年间,朱丹蓬认为中国咖啡市场经历了三次浪潮:雀巢速溶咖啡带来的是第一次浪潮;以星巴克、Costa等为代表的手磨咖啡是第二次浪潮;当下咖啡市场正在进入第三次浪潮:在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带动下,咖啡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伴随基础设施的变化,咖啡行业也在经历着重构。速溶、挂耳、袋泡、浓缩咖啡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足以满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咖啡的喝法,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独特且不断更新的咖啡市场。 朱丹蓬表示,如果说此前中国咖啡市场尚属市场教育的阶段,如今无疑是竞争白热化的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咖啡行业迸发出更多的“进阶”需求,市场有了多样性的存在,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