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觉得自己不再年轻时,不一定是年龄到了,还可能是他开始买保健品了。
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越挪越后的发际线;深夜摊在床上刷手机,一不小心刷到了“25岁小伙子因熬夜猝死”;隔壁99出生的同事能脸不红心不跳拉健身环,自己10个深蹲已经气喘吁吁。
于是,你开始感到焦虑,是不是该养生了?将各种奇效无比的保健品,抗氧化葡萄籽、补钙维生素、护眼丸等统统买下,义无反顾投向保健品的怀抱。
你以为沉迷于保健品无法自拔的,都是开始养老的中老年人?不,90后大军早已选择用维生素和保健品续命。
靠着保健品养生,真的能够变得健康?还是说,这不过是想给生活不规律的自己一丝心理安慰?
01 9月新规,保健品被踢出医保
在我们国家,保健品的名头总是很响。
电视机前,随便换个台都能看到“养生讲座”“养生专家”等铺天盖地的广告,手机“种草”平台上,“30+女性日常必备保健品”“亲测!90后都在吃的保健品真的有用!”等软文随处可见。
这些功能奇效让人无比心动,不买都不行。
但是,这些保健品真的有效果吗?能当作药品来吃吗?
在我国,保健品的定义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应特定人群食用,但是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
也就是说,保健品并不属于药品,也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
正因为如此,在刚刚发布的9月新规中,保健品就从医保药品目录中被剔除。除了保健品之外,还有滋补作用药品、预防性疫苗、避孕药、治疗脱发、减肥等药品、酒制品、茶制器等八类药品不纳入医保。
购买保健品不能报销,从某种程度上也认定了保健品不属于药品,不能用来治疗。至于那些养生功效,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过为夸张宣传和健康焦虑买单。
02 为何这么多人痴迷保健品?
很多人购买保健品都是被它的广告和功效所吸引,用保健品来填补内心对健康状态的焦虑,总以为吃了保健品之后,疾病便自动远离了自己。
很多保健品公司抓住了人们对健康的焦虑。年轻人的亚健康生活状态,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如前的状态,一旦对自己的健康感到焦虑,总想要做点什么,而保健品正好出现。
它们抓住这一点消费心理,对保健品功效夸大其词,甚至营造一种“吃了保健品,健康便无忧”的错觉感。
吃两粒葡萄籽,抗氧美白,不用防晒了;吃几颗酵素,不用运动了;吃一颗保健药,清血管、降血压,高血压、糖尿病统统解决。
导致保健品成为了年轻人面对健康焦虑的安慰剂,成为慢性病患者们的“救命稻草”,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保健品的漩涡中。
有些保健品公司甚至为了吸引消费者,在保健品中加入微量激素,添加违禁药品,让人“一吃即见效”。
大多数人吃保健品都是长期性的,总坚信着只要坚持会有效果,然后这些微量激素便在体内累积,加重身体器官的负担。
保健品并不是万能药,它不能挽救你原本就不规律的生活,也无法成为治愈慢性病的神药。
如果你是正处健康焦虑的90后,想通过保健品养生,还不如抽点时间运动运动,多吃些水果补充维生素,用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去让自己变得健康。
而对于中老年人,保健品确实也是一种养生方法,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保健品使用标准食用,并且是适合自己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