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成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昊
编者按
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生命科学包括医疗技术和各种防疫、保健模式如何解决严峻的现实问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应做哪些调整?今天编发业内人士的见解,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南
曾在研究机构供职的侯昊和泰康人寿陈东升、中国国际期货的田源,都属于20世纪80年代较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只不过,他选择了一个不论当时或现在都超前的领域——健康产业。从CCTV夕阳红、健康之路等健康传媒,到金融资本运作创建并管理中天实业、华辰融创、大业股权等基金,再到进入实体行业做毫米波、康华云机器人,在中国健康投资领域堪称大咖。
参与新冠肺炎防控实践有哪些思考,中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路径何在,如何布局和深耕万亿级大健康市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就业界关心的问题在北京独家专访了中成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昊。
病毒没有国界,环球同此凉热
中国经济时报: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防疫、抗疫提出了巨大课题。您作为健康行业的“老兵”,近距离参与“战疫”有哪些观察和感受?
侯昊: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病毒没有国界,环球同此凉热。
中国政府采取坚决、彻底、有力的防控措施,为全球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经验。以中成康富科技股份为例,以毫米波为主的一系列设备和仪器在火神山、雷神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黄冈市红安县人民医院“服役”,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患者反应最好,红安成为黄冈市继英山县后第二个清零的县市。
当然这场“战役”并未结束,各个国家和社会组织正尝试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对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可能是一次促进。但我们已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地球村”的每个个体都要开始灵魂深处的革命,敬天爱人,改变对自然的傲慢,知敬畏、行有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个世界的公共卫生灾难。
中国经济时报:毫米波不是来自西方的技术吗?它和中国的医道传统智慧怎么结合?
侯昊:“毫米波”来自以色列,但利用人体物理因子、自然物理因子的物理医疗,却是世界通用的尖端技术,通过激活体内细胞活力,提高免疫能力,是医养“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理疗、心脑血管等300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毫米波技术传入中国已有20多年时间,高科技技术与华夏穴位疗法共振,探索5000年华夏中医的穴位和经络系统,用器械物理法提高免疫力,到我们这里经过了“五代科学家”的努力。毫米波辐射能激化免疫系统的细胞,促进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使机体消除功能障碍的能力增强,具有快速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学效应,这次就应用在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在临床各阶段的辅助治疗。
健康消费需求将集中爆发,形成巨大风口
中国经济时报: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健康中国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侯昊:现在医疗服务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大健康产业风起云涌,服务、资本、金融、技术和互联网正在产生共振。高净值家庭拥有千万资产,数量超过200万户;拥有600万元资产的家庭为富裕家庭;中产家庭的标准是资产300万元,有3320万户。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超越了过去任何时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可以预见健康消费需求将集中爆发,形成巨大风口。
健康市场可以说是中国继房地产、互联网之后的“一块蛋糕”。政策环境迎来春天,但陷阱也很多,不可能遍地是黄金。比如用房地产思维做大健康,以为大健康就是盖医院,动辄多少张床位、多少台设备,殊不知医院是“知识经济”,不是“资本经济”。不是看大楼有多高,而是要看有没有“大师”。用互联网思维做大健康也不行,互联网、大数据只能解决共性问题,而疾病个体差异太大,治疗更是要“个性化”。“千人一方”不是科学,要发展“医生的AI”,但不能做“AI的医生”,那是没有出路的。如果老想着利润,老想着两边拔毛,路也长不了。
中国经济时报:“健康中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大健康”成为热词,国家卫计委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些都释放出重要信号。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健康革命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您对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哪些政策建议?
侯昊: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使其对外部反应比较灵敏。相对于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奇迹,中国社会建设的步伐相对迟缓,面临未富先老等问题。如何健全危机管理和干预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积累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避免一些国家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覆辙,让医卫事业在公益性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必须迎来一场系统集成创新,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筑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公共安全体系。
举例来说,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全北京只有3000台,而日本新建小区必须标配,其中的差距就是市场空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建“精准医学园”,建设康养城市,探索政府、产业和市场如何良性共振。但中国健康产业弯道超车、走向世界,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然而,挑战与应战正是群雄逐鹿的魅力所在。
“以政策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
中国经济时报:您较早进入大健康行业,可谓是行业开拓者,后来又做产业基金、做实体,这中间经历过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侯昊:1990年,我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相继创办了“夕阳红”“健康之路”等栏目,从健康媒体到健康实体是在2005年。
作为率先“吃螃蟹”者,就要承担行业开拓的艰难,从解决认知问题到医保报销制度耦合、适应医院采购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策略是“以政策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未来的医疗服务市场空间有多大?
侯昊:医学可以分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是健康管理的范畴,做的是行为管理、感觉管理。临床医学仅靠资本推不动,康复也面临医保不支持、认知是否达到等问题。大家都说要挣有钱人的钱,其实有钱人的钱最难挣。中国销售额过100亿元的医疗设备企业,目前没有几家。健康不是一个产品、一个行当,必须有“火车头”,软件和硬件结合,产品和平台结合。
目前,最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的是基层,比如,公司提供设备,政府解决服务费、公共卫生费用,模式是闭环、可持续的。还有大城市的街道和社区,加上供应链、物流系统,市场空间不可小觑。
记者观察
后疫情时代 大健康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行业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以大健康产业为代表的疫情强关联产业却“疫”外走红,迎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期。
当前,公众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在疫情影响下,大健康产业进入“全民需求时代”,全民抗疫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健康观念的普及过程。而随着抗疫的各种健康习惯和知识宣导,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将成为更多人长期的健康意识,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巨大升级。
热潮
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发布的《天猫家用防护用品趋势洞察》消费大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口罩、手套、酒精等核心防护用品消费超过2018年全年的3倍。另有数据显示,疫情后,人们对各类消毒类产品的需求上升,单纯的清洁类产品的需求下降。同时,防护刚需也使得“家庭囤货”成为热潮。
业内专家表示,疫情之下,人们在健康方面的消费比例上升,大健康产业迎来飞速发展。再叠加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呈量级增长的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预计将实现超14万亿元的产值。而这一数据下的产业前景,在“后疫情时期”预计还会出现更大的蓝海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疫情还进一步促进了与大健康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迅速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前沿信息技术为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移动互联网促进信息沟通更加便捷,大数据提升诊疗的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对就医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智能改造。
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前沿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医疗领域,在快速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格局,给现有的医疗行业带来创新变革。“5G+医疗”的组合势必会迸发出巨大的潜能,远程医疗将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更加深入、均衡发展。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增长接近160万人,涨幅达到31.28%,线上问诊人数激增。而根据平安好医生披露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到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考验
虽然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业内人士认为,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资源分散,产业缺乏竞争力。我国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都显得比较分散,对应的资源分布也相对分散,大多数健康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的系统整合,产业链分散和商业模式落后,势必会是制约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桎梏。
另一方面,研发和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基础薄弱、个性化服务不足、健康行业仿制现象频出、高新技术缺乏等问题都阻碍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大健康产业涉及多个细分领域的相关技术,如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大数据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布局、现代制药技术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等,与国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加上产业法规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依然存在,标准和信息滞后等,例如在现代中药领域关于医药制造技术的监控细则、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临床数据共享的政策法规、患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细则等相关政策都需要全面完善。同时,在健康产业的热潮下,许多地方企业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普遍。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社会是一次大考验。相信未来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人们也将会更加关注健康。后疫情时代,健康至上。而对于大健康产业来说,如何从过去的分散、粗放转变为有序、均衡,注重质量以及效率与效益的持续性提升,将是大健康产业在后疫情时代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