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国务院牵头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关于大健康的顶层设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政策、市场、资本以及技术的催化下,不少专家都表示,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重重利好自然吸引了众多主体参与其中,包括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几乎涵盖了每一种企业类型。
但据克而瑞的研究显示,由于大健康是新兴产业,目前的模式尚不成熟,包括融资、运营、盈利模式、医康养融合等在内的问题亟需破解:例如,如何构建产业链?大健康产业既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也不是纯粹的养老医疗,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此外,目前国内大健康常见的营收模式有产权制、会员制、抵押制、租金制等,但作为十万亿级的蓝海市场,大健康的盈利模式可以更为多样、清晰,且具有高回报性。
大健康领域的玩家都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探索,并结合企业特点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克而瑞地新引力对这些模式做了深入研究,从中梳理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希望能给各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产业驱动型
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为北大资源。
以产业为先导,通过顶层资源整合进行规划、设计,首先推动产业落地,继而通过平台设计进行创投、孵化、落地配套资源,提供因地制宜的产业升级。
.开发驱动型
这种类型主要以传统房企为代表。
此类企业主要是通过大健康概念来勾地,前期仍以住宅销售为主,逐步导入与大健康相关产业——我们也可将此称为“健康地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其他多元化服务。
.平台驱动型
这种类型主要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
例如阿里健康。其平台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与医药电商相关的业务持续注入,包括天猫医药馆的代运营、保健业务以及医疗器械电商业务等;二是,在支付宝和淘宝等旗下平台提供服务入口,以此实现优质大健康资源的打通和转化。
下文我们将对产业驱动型的代表北大资源在大健康领域的探索与思考进行详细介绍,与大家一起探讨。
北大资源的“产学研”模式解析
作为产业驱动型的企业代表,北大资源最大的特点和差异点在于其“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从科研的角度出发,将研究机构、智库的力量应用到行业升级当中;另一方面,聚合各产业板块之间产学研的资源,做好科创服务。其中,产是大脑与核心驱动,学是北大资源可聚集的顶级学术智库资源,研则是顶层设计。在这些不同资源的互动中,北大资源其实扮演的是一种连接平台的作用:将市场与高端科研和智库资源互相打通,再通过系统化的产品体系,为产城融合以及未来城市的落地提供多种业态的服务。这种“产学研”模式赋予了北大资源特有的以科创为核心的企业驱动力。
北大资源的战略2.0,产学研扮演着核心角色
北大资源在产城融合领域深耕多年,在产的一端积累了大量资源与经验,并形成了自身“科技+”、“健康+”的产业发展优势,使其具备以产业思维切入大健康领域,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集合优质的大健康资源。
在学的一端,由于对于产学研的战略选择与坚持,使得北大资源吸引了众多顶级科研与智库资源,双方以科创服务为内核,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大健康生态模式、产品落地进行创新,以此形成区域产业升级最根本的驱动力。
以位于北京昌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北大资源大健康产业园为例,该项目拥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大六院昌平新院、北大医疗脑健康、老年健康养护中心、北大医疗产业园等优质医疗健康资源,这些高端医疗、产业和配套资源,可以说给了北大资源一个进入大健康产业的高起点。
在产学研模式中,北大资源将研作为第一要素,汇集领域内权威的智囊团。通过这些智囊的研究成果对其大健康产业做因地制宜、因项目而异的规划,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提供可靠性参考与服务。
例如,北大资源即将成立的“大健康战略研究院”,目的就是以此为载体,打造集前沿影响力和产业先导性于一体的大健康顶级学术交流平台和高端创新智库;同时,以大健康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落地范本,探索大健康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此外,还规划了“社区大健康战略”,目的是将这些顶级的大健康资源与服务落位于社区,打造美好生活。这也是将顶层设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具体实践。
归根结底,以产业驱动型的产学研模式还是要通过学、研,落位于实际的产业上,利用学、研所聚集的顶级科研、智库等资源,来进行产业的研究、规划和服务,从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小结
在大健康的风潮中,不管是国企、央企、BAT、科技巨头,抑或像北大资源这样的产学研企业,他们都需要“换挡”。换挡是为了跑得更快,也是为了跑得更久,这需要企业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以AI、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技术已经或正在渗透到各个行业,来自这些领域的新兴力量也正参与到大健康领域之中,新的商业模式在催生、新的科技在落地,这些无疑会带动大健康向着数字化、信息化、跨产业合作、价值服务以及产业生态圈构建等趋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