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记者从“春雷行动2019”暨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新闻通报会新闻通报会上获悉,12个典型案例“新鲜出炉”,同时省市场监管局为消费者总结出“保健”市场的主要套路。
“套路”一:免费送礼、夸大承诺形式吸引消费。
通过免费发放大米、鸡蛋、菜籽油或免费赠送保健品包装盒、票据兑换物品等形式,诱导老年人为主的消费者,参加所谓“会议营销”,通常以“高科技”产品名义,承诺其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疗效,从而让老年消费者进入圈套。
“套路”二:假借“公益活动”之名,行违法销售保健品之实。
自称是国家机关、行业组织、学术机构等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机构,或者是机构指定的、合作的对象,误导消费者相信其具有权威性,在推销产品环节通过“洗脑”,灌输错误认知,为销售保健品做铺垫。
“套路”三:“医生”“专家”“患者”齐现身,“组团”欺骗消费者。
邀请一些伪专家、假医生到推销现场,宣称其对某些疾病有非常专业的治疗水平,同时配合“患者”现身说法,让消费者相信其产品疗效,借机推销保健品。
“套路”四:培养感情,亲情“回访”。
以“建立健康档案”为借口,上门入户,锁定一些长期独居、内心孤独的老年人,随后开展家访关怀,给老年人以情感寄托,取得信任后,推销保健品。
“套路”五:以免费旅游形式,集中推销。
以公司搞庆祝活动、回馈客户为名,组织老年人免费旅游、吃住,参观所谓“保健品生产车间”(实际跟销售的保健品没有任何关系),让老年人误以为看到的是“真材实料”,进而集中宣传推销保健品。
“套路”六:号称高息理财,买产品还有折扣。
以保健品公司将要上市为由,宣称存钱或者购买“原始股票”,可以获得高额回报,消费者“存钱理财”的同时,购买公司保健品可以享受更多优惠、更大折扣。
对此,相关部门结合典型案例,向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群体提出消费警示。
切勿轻信虚假夸大宣传,理性认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进行治疗,应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费者应根据自己或家人的体质状况,选择最适合的产品。
在购买保健食品,须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此外,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购买,主动向商家索取购物小票、购物发票等购物凭证,在网上购买时要注意留存购物痕迹,以备不时之需。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提醒,如果发现所购买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发现有虚假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也可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