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品:一边挨骂,一边成长-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政策法规 > 中国保健品:一边挨骂,一边成长

中国保健品:一边挨骂,一边成长

来源: 互联网 类别:政策法规 2019年03月07日 12:03:00

去年末,保健市场虚假宣传、消费欺诈、定价混乱等脓包被“权健事件”戳破。随后,这根导火索直接引发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部门对保健市场乱象的联合整治。

这不是中国保健品第一次受到全民舆论的讨伐。事实上,针对保健品种种乱象的报道历年来比比皆是。从三株口服液到中华鳖精,再到最近的权健,质疑始终伴随着保健品。

近年来,国家对于保健市场的整顿日趋严格,“百日行动”更是可以称得上历年最严。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来规范行业发展。而任何一次规范管理和整顿行动,都是为了让行业走得更远。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国最早关于保健食品的正式监管文件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年,原卫生部出台了《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和《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明确“特殊营养食品”“传统加药食品”以及“中药保健药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

到了1995年、1996年,我国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前者规定了国家对保健食品实行上市前的注册管理制度,后者则规定对保健食品开始实行注册许可和生产许可管理。

从此,保健食品有了明确的定义,并被正式纳入法制监管。但那之后的十余年,我国经历了频繁的食药体制改革,保健食品管理的归属部门一直在卫生部门和食药监局间更迭,如此反复。一位地方局副局长曾表示,“每轮国家改了,地方都要滞后好几年,保健食品的过渡花了近十年,最终到位是在2013年。”

由于长期政府职能的交叉,政府监管能力没有很好匹配到监管职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的格局长期停留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层面,不可避免的给保健市场带来了监管空白和上下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

这也造成了保健市场的长期不规范,乱象丛生,积弊难除。

2013年3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当年5月初至9月底,轰轰烈烈的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席卷全国。这也是原食药监总局成立后开展的首次全国性专项行动。所谓“四非”就是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

这场“打击四非行动”被媒体认为“严厉程度前所未见”,其结果是大批保健品企业关闭,尤其是保健品会销企业。不过,这项行动主要是为了打击会销形式中不规范的行为,直销企业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去年末,“权健事件”彻底引爆了国家对保健市场乱象的又一次严厉整治。这一次,首当其冲的就是直销企业。

自1月8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13部委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截至2月15日,全国共立案2826起、案值29.1亿、结案774件、罚没款1.59亿。

其实,这两年,国家对于保健市场的监管,从未放松过,也一直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从2016年起截至目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食药监总局有针对保健食品的相关政策文件近20份,并在2017年逐步细化落实。

从上述的监管措施中,不难发现,监管部门对保健乱象的整治是比较全面的,有关于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也有关于规范保健食品会销、电话营销、直销等销售方式的,还有关于明确保健品、保健食品概念的等等。

但是,保健市场乱象始终未能彻底铲除。

一方面,保健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新问题不断涌现,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另一方面,从2013年的“打四非”到2019年的“百日行动”可以看出,监管部门有整顿保健市场的决心,但常常是出了问题之后才集中开展整治,难免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观感。这种短期的运动式执法并不能从“根”上拔除保健市场的毒瘤。

一边挨骂,一边成长

中国保健品是伴随着质疑声发展起来的。直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对保健品持怀疑的态度,把所有保健品都贴上“骗子”的标签,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保健市场为人诟病,监管也日趋严格,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保健行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对于保健品,社会各界态度褒贬不一。当前保健品市场的确有乱象,但也要看到保健品特别是其中的保健食品有其特定的市场需求和存在的合理性。

如今,在老龄化趋势加强、人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医保压力增大等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家政策对保健产业也越来越重视。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人民的健康”首次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健康”被赋予了新内涵,保健产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以 “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国民营养”为切入点,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标,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制度,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形成健康中国的基础性保障新战略。

这是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的又一个健康产业重大战略,也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未来10年,各种慢性病将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展到每一个家庭。

在诸多利好政策和老龄化、亚健康人群激增等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保健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来自原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年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2317件,2017年,我国营养保健市场总额超过7000亿元。这个数字还仅仅是国内保健品市场渗透率只有20% 的市场份额。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谈圣采表示:“中国是全球营养健康原料最主要的生产供应地,维生素、提取物、硫酸软骨素等产品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是全球营养保健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增速最快的消费市场。”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居民对于保健的需求必将呈指数级增长。

严字当头,重典治乱

截至目前,“百日行动”已经过半,查处了不少违规违法行为。而在地球另一头的美国人,也在整治保健市场。

2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指控17家保健品公司虚假宣传产品疗效,并对它们发出警告信。据FDA官方公布信息,这17家保健品公司在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虚假宣传其产品可预防或治愈阿尔茨海默症、癌症或阿片上瘾等疑难病症。而FDA认为,这些公司的58种产品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宣传其药用功效,属违法行为。

由此,FDA对美国“保健品”市场的整治和规范工作也全面展开。

FDA对美国“保健品”市场的整治和规范提出了三大“优先事项”。

一是确保安全,即保护消费者免受有害产品的伤害;

二是保持产品的完整性,确保保健品中所含成分是标签上标明的,且始终按照质量标准生产;

三是保证明智的决策,让消费者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能够在推荐、购买或使用保健品之前做出明智的决定。

这一整治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大“优先事项”,可以作为衡量和判断保健品真假与优劣重要标准,从而在对保健品市场进行整治与规范时,能够做得更加科学、合理、有序,避免出现过松或过紧现象,既维护好消费者利益,也保护好企业和经营者利益。

虚假宣传等问题,在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尚不可避免,更何况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且国情复杂的中国市场。随着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持续扩大,市场环境的健康重要性越发凸显,也意味着政府监管部门的压力将持续增加。

“治病必求于本”。重建健康的保健市场,除了以雷霆之势斩除市场乱象之草外,还要以长远求治之心,来除去乱象滋长之根。

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距离“百日行动”结束还有50天左右,越是这个时候就越不能放松警惕。此次“百日行动”突击整治色彩虽明显,但整体来看,整治保健市场积极有效。对此,监管部门态度也很明确:要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不搞运动式执法,要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强调,食品安全监管将坚持严字当头、重典治乱。在处罚方面,要通过巨额处罚、数罪并罚、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方面已经有所行动。

目前,全国已经有贵州、吉林、陕西三个省出台了保健用品的管理条例,天津市也出台了《天津保健用品卫生管理规定》。

2月16日,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天元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何中菊也表示,为支持和引导山东保健品产业健康发展,亟需出台《山东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对行业进行规范。

除了出台地方管理条例之外,还有建议保健品单独立法的声音。

1月3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姜南提交书面建议,建议保健品单独立法,从立法层面进一步规范保健品的种类及范围,从执法层面加大惩处力度,重点打击、清理整顿保健品市场秩序。

此次“百日行动”只是一个开端,而重建一个规范、有序、诚信、繁荣的保健市场将成为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议题。

从长远来看,“权健事件”并非坏事,它捅破了中国保健行业中的“脓包”,倒逼监管部门整顿行业乱象。希望“身染重疾”的保健市场,经过这次“刮骨疗毒”,能够彻底根除病灶,回归到绿色健康的发展状态,真正成为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的中坚力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