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某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该公司花38亿元收购了981个微信公号。尤让人震惊的是,该公司2016年及2017年编辑部门人数仅为16人与50人。换句话说,他们用50个编辑,就生产了981个公号的内容,平均每个编辑负责20个公号。
上交所无意之中揭开了某种“自媒体生态”的盖子,即做号。这是一种机构化的运营模式,现时已很普遍,从组织形态上看,颇有走向正规化的意思,但打开内容,实在跌破眼镜。一个人负责20个公号的日常更新,意味着每个公号上面只能分配几十分钟,能生产出什么样的内容?正如媒体调查呈现的,它们不仅在标题和内容上极尽媚俗,而且还形成了抄袭洗稿、数据作假等利益链。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是家原本主营生物农药、兽药的公司,为何突然向文娱产业转型呢?大概是因为内容产业正站在“风口”上吧。近年来,某些头部自媒体迅速完成融资和变现,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竞相追逐,一人运营多个号的“打包式玩法”即是资本产物。这也许能解释,内容生态中被广为诟病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究竟来自何处。
和主流媒体作为“桅杆上的瞭望者”角色不同,这种自媒体运营模式的关键词是“资本游戏”,一切都是为了流量、估值和变现。因此,它的生存逻辑就是简单粗暴的“10万 ”,这就不可避免地追着热点写“爆款”,怎么博人眼球怎么来。可以想见,内容要么低俗化,要么情绪多过事实,正如有人所说,“每个人都想从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而不是从田野中把它揪着耳朵拎出来”。比如在最新的热点事件“川航备降”上,官方调查还没清晰,大量公号已经臆造出了整个备降过程。在某些时候,“10万 ”是危险的,因为许多自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已经很强,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舆论热度和舆情走向,如果缺乏内容把控,会形成强烈的“负外部效应”。这几天,公号“二更食堂”突破人们的认知底线宣布关停,就是一个例证。
最令人担心的是,盲目追求点击率和转发量,人们将坍塌于无视知识价值的境地。正如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人们更倾向于直觉式的“快思考”,这意味着“流量至上”本身是符合人性的,如果放任自流,将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说到底,自媒体尚属一种新生事物,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如果想要成熟起来,最该汲取的是主流媒体的专业传统,特别是在内容生产上,小到重视编辑规范,大到以真实、客观、负责任为准绳,在原创和质量上下足功夫。同时,也需要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自媒体,探索成熟的操作机制,不轻易对资本妥协,向新闻的原本逻辑回归。
事实雄辩地证明,媒体融合时代,传播格局、舆论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平台和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没有“内容”的平台和渠道是一文不值的。某些公司高价收购自媒体,依靠做号实现估值,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虚假繁荣”的背后,有很多水分可以挤一挤,不妨就此展开排查,再次提高原创保护机制。此外,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自媒体不只考虑“流量”,还要考虑“质量”,以及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