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制正式出台。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若政策落实到位,以“小蓝帽”为显著标识的保健食品将不被允许贴牌生产,这将给行业和市场带来巨变。
保健食品被禁代工生产
新规明确表示,备案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不允许保健品贴牌生产。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健品企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在保健食品行业,贴牌(又称“一号多用”)是指一个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生产后包装成多个品牌、甚至是几十个品牌的产品,再进行销售。目前市场上存在利用贴牌生产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情况,某些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给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已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第六十条“同一企业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册或者备案不同名称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称注册或者备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明确指出,同一企业同一配方不能有不同的名称的保健食品。
七成消费者对保健市场不满意“正本清源行动对重塑消费者信心将起到关键作用。但对长期以贴牌代加工企业将是致命摧毁,没有自主品牌,将是企业的硬伤,也许没有生路。另一部分流通企业(主要表现在会销、直销、网商、微商)将面临无货可卖,下架产品的积压将让他们不堪重负。预计膳食营养补充类产品品类将巨增,功能性保健食品和进口保健食品将没有什么太大利好。”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如是说。
据悉,从此前的胶原蛋白功效、走下神坛的玛咖,再到宣称使用产品15天可降血压、治偏瘫的康太胶囊,种种围绕保健品的乱象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另外,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更是指,近七成的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超六成消费者不相信所谓“保健食品”广告宣传。
此外,来自官方的数据也显示,当前保健食品批文相当之多。国家食药监总局最新数据指,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15793个,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有749个。
“禁代”或将带来价格上涨
对于保健企业来说,业务结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就国内产能过剩严重的维生素C产业来说,石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老牌原料药厂,都已有终端制剂业务并探索自建品牌、渠道,但以原料药为主的结构仍未彻底变化。此前已有媒体曝光,为一些外资品牌做代工的企业,同样的产品,销售价差可高达30倍之多。
一名医药行业研究员认为,传统生产企业要建立自有品牌,并不具备足够竞争力,“生产企业品牌建设投入资金较大、收效慢;管理、品牌经营等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自有营销网络较薄弱,铺设时间长及渠道广皆限制其发展终端市场。如果传统代工企业真的自建品牌,成本必然会相应增加,这最后或会分摊到消费者身上,体现为保健品价格的上涨。”
“经销环节也很复杂,经销商要通过省代、市代等层层盘剥,所以不能简单用售价减成本来计算中间利润。”上述研究员认为,面对新的政策,各方还需要继续磨合。
数据
保健食品行业80%是代工“新规除了对保健食品行业本身影响很大,对直销等相关涉及该领域等产业也有影响。”国内一位直销行业资深专家如是说。
据其介绍,由于直销行业发展太快,很多直销企业虽有渠道优势,但真正有自己工厂的较少,70%~80%是代工。保健食品作为直销的一个大品类,目前正因大健康的热潮而逐步被直销企业所重视,数据显示,获牌直销企业中,许可经营保健食品的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79%提升至2015年的81%。保健食品一旦禁止代工,或将倒逼直销企业并购代工厂的品牌。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已经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自建保健食品工厂的较多,且保健品在直销中占比不高。因此上述政策对整个直销行业而言影响有限。
据透露,尚在申请牌照的准直销企业确实有不少是通过OEM模式在做保健品,此类企业可能影响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