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供给、调控相对平衡论——吴炳新博士答记者李锦问-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 消费、供给、调控相对平衡论——吴炳新博士答记者李锦问

消费、供给、调控相对平衡论——吴炳新博士答记者李锦问

来源: 互联网 类别: 2016年12月20日 12:12:00

最近中国消费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吴炳新博士,接受了原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新华社记者李锦先生的采访,就消费、供给、消费侧平衡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围绕着供给侧改革问题,用学者的眼光,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记者的19个问题。

地点:北京

记者李锦(以下简称记者):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差不多有两年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吴炳新博士(以下简称吴博士):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央和国家高层的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非常正确的。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今后中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将由之前的需求端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从供给端着力推动产品品质提升,而“供给侧改革”也将取代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调整。我不仅注意到了,而且进行了深入研究。

记者:是的,这也意味着关于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消费经济理论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而且需要进行调整。

吴博士:供给侧也好,消费侧也好,无非是一个供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和平衡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有地详细地论述,他企图通过三大基本规律的揭示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消费与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三大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预期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和人们的灵活偏好。三者导致人们将收入以货币形态保持在手中,而消费和投资则减少,因而减少了有效需求,结果使经济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是有缺陷的,它是建立在主观的心理分析基础之上,而且逻辑也不严密。凯恩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的现象,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背后原因,包括社会的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以及消费侧结构性改革。

记者:现在来看,凯恩斯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们中国的现实问题。

吴博士:凯恩斯之后,有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一个通才。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400多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他的消费理论尤其是生产与消费都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理论还是有意义的。他强调在供求与需要上必须要依靠两种力量,也就是说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的行政作用共同参入。现在我们的政府出手了,提出了供求侧改革的问题。

但是他的消费不包括社会消费、消费社会生产力、消费链、价值链、产业链、宏观调控。缺陷还是在于设计上,是静止的分析平衡问题。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来分析需求与消费的平衡与不平衡问题,更不可能对供求侧和消费侧理论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记者:那么您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

吴博士:消费社会经济运行永远是动态的运动过程,消费与需求之间不存在绝对平衡,只有相对平衡。消费侧一端是由现实有效需求、潜在需求、欲望需求组成的。现实的生产满足了现实需求,这只是一个周期,或者叫一个园周。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这只能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很快就会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原因在于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

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推动着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当然也推动着科研消费和生产消费的进行。当科研围绕着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研制出新产品后,它又会推动着新产品的生产的进行。当新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把欲望需求变成实现需求,那么这是一个上升,但不是原来的重复。于是圆周螺旋运动规律就体现出来了。而这个圆周螺旋规律和公式是我发现的。

记者:那您按照你的这个公式谈谈消费侧与供给侧的关系问题,好吗?

吴博士:消费分为三大类,即生活消费、社会消费、科研生产消费。生活消费是三大消费的中心和最终的目的。社会消费是对生活消费发展的保障和实现与推动作用。科研生产消费是实现生活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手段与方法论。科研生产消费在不断地创新、创造、发展过程中,创造、创新出自身消费提高的和需求的消费产品,不断提高自身需求、新技术生产力能力的消费需求,从而不断满足生活消费、社会消费日益不断增长提高的、物质的、精神文化的、信息的消费需求。

在三大消费动态运动发展过程,生活消费、社会消费、科研生产消费三者是辩证、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供求矛盾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三大消费的有效需求、潜在需求、欲望需求是供给方(供给侧)永远是科研和生产的方向和动力所在,也可以叫作牵引力。消费决定一切。再高水平的生产力,生产出的产品不被消费者(三大消费者)消费掉,就不能实现生产力创造的价值,也不能体现出生产力水平。科研生产消费(供给侧)必须永远围着现实消费需求为目的,紧紧围绕消费需求去投资科研消费、生产消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调控“供应侧”与“需求侧”之间突出不平衡的矛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消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改革呢?

吴博士:这是由我们中国的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具体说是由于供给侧一方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中国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旧的消费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们的需要,而希望能有更多更新的消费品供消费者购买和消费,也就是说人们现实需要也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是潜在需要和欲望需要。如果老产品卖不出去,新产品又生产不出来,那就只能出现生产过剩,而且还会引起消新费断档。人们愿意到国外购物就是一个说明,所以供给侧必须要跟上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的步伐,必须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比如:

钢铁(粗钢)、水泥等建筑材料和有色金属等供过于求的问题,为什么会供过于求,是因为精钢材料科研生产消费投资不足所导致的供不应求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国内钢材等建筑材料消费市场开发不足以及国际消费市场欠缺开发的矛盾。

另外生活消费品的科研生产上相对还是粗放型的,满足不了国内人民日益不断增长提高的享受消费需求,而国外进口的生活消费产品仍占主导市场。这就需要加大生活消费产品的科研消费投资和生产消费投资,以调控生活消费产品供求关系的矛盾。

还有我们的科研生产消费本身基础生产力的创新、创造、发展,以及科研消费、生产消费投资不足,高新尖端技术科研消费投资不足,还有生产制造技术很多方面落后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以及制造业本身基础的科研消费、生产消费投资急待加快解决。

另外,当今社会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1] 中的方方面面,相继出现了智能电器、知能生活用品、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医院等,它们都以智能化为基点开发和生产,因此我们加大智能化生产的投资,以适应现实的潜在的欲望的需求。

记者:供给结构是不能脱离消费结构的,在这方面,您有什么见解?

吴博士:脱离消费结构,供给结构改革将难以推行

供给结构是由消费结构决定的,供给结构又作用于消费结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脱离消费结构供给结构改革是没有基础的,必然是混乱的,难以推行下去。消费侧和供给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消费综合理论系统,是追根溯源、正本清源的理论。刺激消费看起来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总是刺激不起来?问题出在哪?出在理论上,出在生产目的上。理论上不端正,方向上不端正,路径也不可能端正。消费问题是当下政府与企业艰难而复杂的问题。对于很多心存梦想走向世界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消费却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

就像思维是哲学的核心一样,消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的密码。

投资、出口与消费“三驾马车”不是并列的,消费是“驾辕”的马,进出口贸易消费是“拉套”的“马”。出口是国际消费市场的消费,投资是科研生产消费,投资要讲究研究眼前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较长期效益的投资,所以科研要研究潜在的消费需求和前瞻性欲望消费需求、消费市场。所以抓住了消费,就抓住了关键。

记者:你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哪里?

吴博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健康活力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首先要清楚其内涵和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价格相对稳定,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未来改革的核心应从供给侧入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建议》有别于以往短线刺激需求端的调控,回到增长本源创新,构建发展新体制,围绕消费端需求,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而非产出侧的改革”,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消费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有效率的目的。

记者:供给侧改革从何处入手呢?

吴博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要以消费定投资,以消费定生产,以科研消费提升生产消费水平。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

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以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市场调控规律,调控供给侧与消费侧在动态发展过程不断出现的矛盾。另外要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

要更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贾康建议,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切实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关键因素在哪里?

吴博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强调五个“关键”,那就是:

一是要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

二要通过改革一系列低效率、阻碍社会活力与发展的体制,来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就是增加人口供给。如果光有技术供给没有人口供给来平衡,可能导致过剩更严重;从长远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缴纳社会养老金的基数,对于弥补养老金缺口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四要通过减税减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还要解决高利贷问题。

记者: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刺激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吴博士: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刺激之间必取得相对平衡。

目前经济的关键在于政府启用需求政策,需要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刺激之间取得相对平衡,过度倾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种形式,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侧重,但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此,需在战略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把握好当前和长远、节奏和力度的关系,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侧管理给力,适度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将会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至于需求侧到什么程度才不影响供给侧改革,也得有个底线。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范围,可以搞需求侧。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也不应当忽视消费的需求端。如钢铁既需要限量粗钢生产,又应加大精钢科研生产的投资,同时又应加大粗钢消费市场的开发(包括国内农村消费市场和国外投资消费市场)。

新常态下,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而消费一旦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它转化成的消费社会生产力,无论从力度上还是量度上来说,都是巨大的。

新常态下,我国的消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对于“供应侧”改革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消费牵动着国内外的消费市场,“消费侧”牵动着“供应侧”调控改革发展。“消费侧”任何时候都是“供应侧”改革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如果“供应侧”改革离开了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及欲望需求,就成为无目的的改革。 目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科研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调控“供应侧”与“需求侧”之间突出不平衡的矛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消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消费与领导管理理论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主导经济,以人民生活消费为中心,发展社会消费,以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在消费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供求矛盾,用不同要素组合,在平衡——突出、突出——平衡的动态过程,不断宏观调控改革“供应侧”的科研、生产消费的发展,及解决“供应侧”与“消费侧”方面的矛盾。使消费经济社会相对较能在平衡-突出、突出-平衡的运动过程高速持续发展。

记者:在历史上,在供给侧与消费侧之间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有许多教训,我们是否应引以为戒?

吴博士:是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这样的大的沉痛教训,我们要研究,要学习,避免重复历史错误。

1929年在美国爆发第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资本的垄断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最后导致银行破产、企业倒闭,继而出现一系列的矛盾,资本垄断已经统治国家财政,严重的分配矛盾导致分配不合理,资本控制了国家财政,国家没有能力和力量去制约垄断,也不能给予消费者最佳消费收入,结果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有效消费不足。美国原辅材料的供应和欧洲国家联系在一起,形成宏观消费链,美国这边工厂倒闭需要的原辅材料少了,欧洲生产的原辅材料销售不出去,工厂企业也受到很大影响。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导致欧洲连锁国际危机,通过宏观消费链连接在一起。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当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链上不来,人们的收入上不来,有效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会爆发全面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当生产消费供应超过了有效需求的量,出现供过于求,导致金融危机;当生产消费供应远远达不到有效需求的量,出现供不应求,导致经济危机。这是必然的规律。

这是远的教训,还有比较近的,那就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银行把资金贷款给房屋生产者,房屋生产者用银行的钱去生产建设房屋,消费者借贷银行的钱购买房屋。当房屋没有销售出去,就没有钱还银行贷款,这样银行的资本变成了房屋,银行是负债经济,是流动经济,但房屋不是流动资产,房屋生产过剩,银行投资贷款失败,收不回来贷款,逐步导致美国银行倒闭,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生产不是根据真正的消费需求,不是根据有效消费需求来组织生产,如果生产过程仅仅围绕赚钱去投资,投资赚钱,再赚钱,渐渐地就会偏离真正的有效消费需求。当投资超越了真正的有效需求,必然导致局部性经济危机或全局性经济危机,这是规律。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可以说明这个问题,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记者:我们如何让历史不再重演,让现实更加合理健康地运行呢?

吴博士:总体来说,我们在发展过程是粗放型的经济方式。我们的供应方在生产过程也注重新技术产品的升级,消费经济的升级,但我们的科研跟得不紧,我们应该加大应用科研的生产消费投资,注重消费者潜在消费需求和欲望消费需求的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做得比较好。由于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是粗放型的,向新的技术领域发展有个过程,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非常注重新技术产品的科研,税收政策、资金的支持等等。

我们所有制造业都应该朝这方面改革。这一切都是根据消费的需要,中国已经是世界进出口第二大国,这标志着中国的商品和中国的生产已经和世界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生活消费品还是工业生产消费品都已经和国际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正迅速提高,中国在发展过程,逐步走向国际消费市场。国际很多优质新技术产品都进入了中国,占领了中国市场,虽然我们也有一些优质产品出口,但比重不高,新技术产品、高质量产品、品牌产品我们占的总比例不高,因此我们急需迅速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提高我们的技术含量,急需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也提高我们生产制造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消费的需要,都应用到改革当中。

虽然我们的消费能力有了,消费需求有了,但生产供应方在研究需求、跟踪需求方面不够,主要表现在供应侧科研技术投入不够,研究不够,通过全面改革使我们的生产水平上一个大台阶,这是供应侧改革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此过程中我们要加大技术改革,加大资金扶持、增加税收政策扶持。这些改革都是围绕生活消费结构的升级,去改革生产中的技术工具、设备的科研生产的。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社会消费(如公安、司法、航空、国防等等),特别是国防急需我们提高。飞机、导弹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在社会消费加大投资,超前研究,满足国防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在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压缩人员,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也需要供应侧方面的改革,需要更高技术的改革。整个社会消费也急需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科研生产要紧跟,同时加强这方面的科研生产。

改革是实践的方法论,是个系统问题。既有生活消费需求要求的供应侧改革,又有社会消费需求要求的供应侧改革,也有生产本身技术设备需求要求的供应侧改革,还有科研高新技术的供应侧改革。

记者: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做什么?

吴博士:一句话,抓住平衡点,调整消费需求供应侧

抓住平衡点,调整消费需求供应侧。我们要拉动经济,应当以我提出的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并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要素组合进行调控。我们国家主导经济,必须高度控制,以国计民生调整供应侧的投资,必须高度控制这方面的投资,保证供给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首先是以民生为根本,必须保证国家投资,国家投资要占绝对地位,必须全面主导金融企业,国家垄断金融和控股金融,私人银行可以发展,但仅是对国家金融和调控金融的补充。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生产力高速发展过程中,金融统治了消费,统治了科研生产,统治了分配,统治了交换以及最终的消费。消费如同人体的血液,人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流动着血液,金融统治了全部消费过程的每个细胞。如果我们国家对金融失控,就不能保证我们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保证人民的消费权力和消费利益的需求。如果国家不垄断金融和控股金融,就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控资本,微观方面表现如信贷等,补充宏观金融市场动力。如果国家垄断不了金融,就是对人民的渎职,是犯罪。

若资本的流动不是按照人民需要的方向去流动,而是按照财富的创收去流动,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国家要高度控制。国家在管理中,加强金融监督,在供应侧的改革当中,国家主体经济要控制,国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进出口贸易实际上就是国外消费市场和国内消费市场),我们大力发展国外市场拉动国内供应侧的发展,增加外汇,同时也拉动我们国内消费市场。现在我们出口的产品中低消费产品占的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占的比重小,虽然现在已经改革了很多,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生产技术水平。当我们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消费结构升级快,就更进一步使我们国家富强。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的初衷,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西方国家没有国家科学调控,所以出现阶段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规律,就是国家主导经济,以市场消费(生活消费)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消费,加强科研生产消费的发展,不断地调控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在方法论上坚持六个目的、三个手段和20个要素,利用20要素在经济运动发展过程出现的供求矛盾进行不断地调控,突出——平衡,平衡——突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供应侧改革实际上是一次供求关系的调控,是一次调控,是一次平衡过程,不能把供应侧绝对化,消费侧是供应侧的原动力,供应侧和消费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关系,供应理论和消费理论是互相矛盾的,是调控的平衡论,供求关系是不平衡的,以求达到相对平衡。调控是手段,达到相对平衡,供求关系是经济发展运动过程,是供求关系不断调整,不断平衡的过程。当供不应求的时候加大供应侧的生产;生产过剩的时候一手调控经济需求的发展,一手调控生产的限量发展。生产限量的目的是改革生产的提升,加大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供应量的供给,不断地调控科研生产的升级,不断地满足新的有效消费需求、欲望需求和潜在需求,这个规律适合任何一个国家(真正代表人民的国家)。

记者:我们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

吴博士:商品都是在交换,但作为国家的经营者或者企业的经营者,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不是主要的,而市场自动调控是主要的,突出、平衡的市场矛盾,不注重及时调控,很容易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我们国家36年来一直持续发展,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主动调控,有些企业要放开,但有些企业(水、电灯)要控制,所以没有出现大的全局性危机。我们调控的主动权在国家手里,我们国家的目的是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

记者:国家在调控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吴博士:我们要注意经营核算管理,有效投资管理,企业经营核算管理和有效投资管理。

国家的投资一定要算账,必须是有效投资。能创造效益的投资是有效投资,不创造效益就是失败的投资,是浪费的投资。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部分投资背离了有效投资。为公众消费投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公共消费的投资,这是付出的,这个不是有效投资,但这个是社会效益,不是经济效益。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核算。提高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去生产,不断提升满足消费需求水平,加强生产上的科研消费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研究消费对象,产品在消费者当中有很多替代产品,产品在市场上有无竞争力,能否获得消费者的偏好满意,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去研究这个为题。比如红海商业产品,你生产我生产大家都生产,该产品低利润运作,效益较低,但是保证了消费者的需求,社会效益大于企业效益。现在应该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获得消费者更多的偏好满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改革不能笼统的仅从数量上去低水平改革,所以说在供应侧改革当中,也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我们国有企业必须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不论是工业产品还是生活消费产品都围绕需求,需求包括生活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需求和科研生产本身的消费需求,去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满足新的消费需要,这是供应侧改革当中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供应侧改革的提出并没有错,而且是迫在眉睫需要改革。关键是怎么改革?一定是以消费需求来调控供应侧的改革,这是关键。

我们追求的供应侧改革,以需求为标准,产能不是标准而产能仅是一个手段,以消费侧为标准,为目的。供给侧改革是增量与效益,不是生产的增量与效益,仅仅讲科学的系统调控是不够的,经济发展是笼统的不是一句科学的概念,而必须在过程中按照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不同的供求矛盾采取不同的要素组合,解决不同的矛盾。

记者:供给侧改革的标准是什么?

吴博士: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才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标准是供给层需求和矛盾的解决,不断地调控,保持相对平衡。供给侧改革,经常提“刺激”经济发展,“刺激”这个词是把消费作为一个手段,不是作为目的。

消费是手段,还是目的?一般认为消费是手段,没有看清楚消费是目的的本质。三驾马车是手段,供给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看成目的的时候是源头,统领全局;当看成手段时候,生产是手段,需求是目的。供给和消费都是手段,但是人们往往记住了它们是手段的同时,更多的人记得消费是根本目的,更确切的说,消费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人们只重视了手段,而忽视了目的,把供给侧需求看成了手段,忽视了目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面。生活消费、社会消费需求是目的,科研生产消费过程的需求也是目的,也是实现最终生活消费、社会消费的手段。

我们的供应理论不是西方国家的供给理论。我们把马克思理论的唯物论与人民为中心和消费理论结合在一起,超越了西方消费经济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西方理论研究长期处在供不应求和生产作为主要矛盾,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可以解决矛盾的,但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消费供应的升级,生产供应的不断升级创造,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我们研究的理论是马克思唯物论,不是机械的理论,是动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理论是方法论,不是教条的,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实践论,唯物实践论和剩余价值以及以人为本,把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方法论结合起来,发现消费创造了生产。

记者:您认为,当前供给侧改革遇到了哪些困难?

吴博士:困难很多,可以说出许多条。如果归类的话,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一是金融问题,房地产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遇到困难,是当下我国现存的三大问题。这些都牵扯到供给侧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金融问题。我们的金融统治了消费、科研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金融统治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全过程。如果我们国家不重视金融就是对人民的失职。西方国家是自由金融,而自由金融会导致周期性市场金融经济危机。货币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调控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而西方国家把它当做了一个唯一手段,所以这是与我们国家的本质区别。

二是供给侧方面资源的贫乏: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物质资源、资金资源、生态资源。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应该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加强管理。切实根据需求,整合好各种资源。

记者:您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是什么?

吴博士 :消费论,包括消费与供应两侧的辩证对立统一矛盾规律的解释。这是经过三十多年观察研究而不断形成的理论。

消费论与供给论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消费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动力、牵引力。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各种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关系。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和谐共容的人民消费体系、生产体系、分配体系和交换体系。因此,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其是否有利于发挥各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是否形成了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

传统经济学把消费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消费论则认为在这两个消费之外,还存在社会消费,这包括国家行政、科研、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城市建设、公安司法和航天航空等公共消费。提出了消费链问题。他认为人类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它的消费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提出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际主导经济,以人民生活消费为中心,发展社会消费,以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在消费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供求矛盾,用不同要素组合,在平衡——突出、突出——平衡的动态过程,不断宏观调控改革“供应侧”的科研、生产消费的发展,及解决“供应侧”与“消费侧”方面的矛盾。使消费经济社会相对较能在平衡——突出、突出——平衡的运动过程高速持续发展。

消费与领导管理理论为供应侧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为国家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消费论是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消费与领导管理理论提出劳动消费价值新概念和劳动七大分类。传统认为上层建筑属于剥削者的认识是错误的,上层建筑政府也是劳动者,创造劳动消费价值在广义社会生产力表现出来。

消费理论对于新常态下我国的消费经济,特别是对于“供应侧”改革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消费牵动着国内外的消费市场,“消费侧”牵动着“供应侧”调控改革发展。“消费侧”任何时候都是“供应侧”改革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如果“供应侧”改革离开了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及欲望需求,就成为无目的的改革。

目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调控“供应侧”与“需求侧”之间突出不平衡的矛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消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主导经济,以人民生活消费为中心,发展社会消费,以六个目的、三个手段、20个要素,在消费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供求矛盾,用不同要素组合,在平衡——突出、突出——平衡的动态过程,不断宏观调控改革“供应侧”的科研、生产消费的发展,及解决“供应侧”与“消费侧”方面的矛盾。使消费经济社会相对较能在平衡——突出、突出——平衡的运动过程高速持续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