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监管初探-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AI互联网 >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监管初探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监管初探

来源: 互联网 类别:AI互联网 2016年08月01日 12:08:00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迅猛。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市场的高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得到迅猛发展。以山东农村淘宝村镇发展为例,据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淘宝村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12月,山东淘宝村有64个、淘宝镇有6个,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392%、200%。据统计,2015年,山东农村电商交易规模达400亿元,2016年“阿里年货节”期间,山东农村淘宝县网购额突破1.22亿元,居全国第一。
  各级党委、政府普遍重视。全国各地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电商发展极为重视,许多地方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作为促进全民创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政策,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从参与的市场主体看,除了本地农民变身网商直接对接市场外,许多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经营管理能人等也纷纷回乡创业,投身电子商务,在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还有传统的供销社、百货商场、连锁超市等零售业也探索转型发展,涉足电子商务,扩大产品销路。从交易内容看,除了农产品、手工艺品、工业产品等实物商品的网络交易外,一批具有电商实践经验和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群,利用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为网络交易提供网站设计、网店运营、搜索关键词优化等服务,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依托平台看,有的借助省外知名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开设网店,有的通过本地企业建设的独立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发展电子商务。
  电商园区发展渐成规模。各地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建设了一批电子商务园区,有力带动了农村电子商务集群发展。以山东为例,全省所有县都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吸纳了大量企业和个人进驻园区发展电子商务。
  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各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都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衔接,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电子商务和传统产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比如,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作物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地理标志商标+企业+农户”“互联网+高效精品农业+乡村旅游”等模式,促进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对接,推进大宗优质农产品网上交易。
  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各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多与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交织在一起,逐步实现了网上销售和线下加工互相促进、互补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发展还带动了设计、包装、物流、培训、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电子商务驱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

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分布上看,有的地区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各个层面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农村电商的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均衡、各有特色;有的地区农村电子商务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县区或乡镇、村,其他地区只是零星分布,经营主体不多,交易规模不大,社会影响较小。从组织规划上看,多数地区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引导,有的地区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则缺乏统筹规划和有力扶持引导,有的地区农村电商发展仍然以市场主体自我发展为主。
  发展质量不高。不少地方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地农民对电商没有充分认识,缺乏电商经营和网络购物基础知识。多数地方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经营分散,以家庭式、作坊式经营为主,规模效应不明显。与此同时,网销涉农产品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不足的问题,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有的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局限于商品展示、信息发布等功能,尚不具备网上交易、网上支付能力,网销的农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管控措施,品质参差不齐,质量得不到保障,客户信任度不高。
  生产要素比较缺乏。农村电商经营普遍缺少资金、人才、场地等生产要素。具体表现在:由于缺少可抵押物、不动产和资产担保,并受规模、技术等限制,农村电商业户难以享受国家有关扶持政策,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企业规模扩张的瓶颈;网站设计、网络营销、网店运营、平台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短缺,难以提高产品价值和企业经营水平;单个行政村受限于空间和土地政策,非农用地指标稀缺,电商发展往往面临生产、仓储空间的约束。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基础薄弱,末端物流配送网络不健全,物流成本较高、速度慢且覆盖面不足。现有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冷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与农产品的季节性、易腐性、品种多、品质差异大等特点不相适应。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不平衡,总体发展滞后,互联网普及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运营效率。

工商部门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农村各类经营主体从事电商业务。大力宣传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经营能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开展网络经营,培育电商发展典型。引导网络经营户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引导农村个体电商转型登记为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电子商务领域“先照后证”改革,全面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降低农村网络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农村网络经营主体创业活力。适应网络经营的特点和需要,放宽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在名称、经营范围等方面的登记限制,营造更加宽松的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各地政府放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使用自有住宅作为经营场所,允许电子商务企业实行集群登记,允许在同一县域内“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登记,为农村电商主体创业创新提供低成本的办公场所。
  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组织开展电商培训,全面介绍各级政府支持电商发展的政策,邀请知名电商企业介绍网络经营管理经验,提升农村电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增收。鼓励各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建设独具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商城,引导中小企业和个人在知名网络交易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当地特色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引导有条件的实体专业市场建设网上市场,促进传统市场转型发展。积极参与各地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建设,协助开展招商引资,指导电商企业开展网络经营,加强行业自律。为农村电商企业办理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盘活无形资产,协调推进银行与企业间的对接与合作,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自有资源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网络商品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商标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电子商务领域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电商发展品牌建设调研,实现对农村电子商务商标工作的精准指导,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培养一批电商品牌管理师,发挥其在商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辅助作用,提高农村电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完善商标战略实施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品牌创建工作,按照“争创发展一批、巩固提高一批、储备培育一批”的思路进行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农村电商企业在品牌创建、管理、维权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探索完善商标注册指导机制,打造农村电商区域品牌,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以产品制造集中地、专业批发市场等商品集散地、商标和包装装潢印制聚集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高发地为重点整治地区,以侵犯涉外商标、驰(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合法权益等为重点查处内容,提高商标办案效能,及时、主动公开适用一般程序查办的侵权假冒行政处罚案件,预防发生行业性、区域性商标侵权行为。
  加强监管执法。借助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网监平台,采取网络搜索、归集网络经营公示信息、ICP备案信息比对、受理投诉举报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数据库。广泛开展网络经营普法宣传,引导经营者增强依法经营和诚实守信意识。建立完善规范高效的网络市场监管协作机制,明确系统内部各职能机构和各层级的职责分工,网上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格局。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信用监管,构建以信息公示、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网络市场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充分发挥信用联合惩戒机制的作用。持续开展农村网络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事关农村电商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消费维权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指导监督农村电商主体特别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商品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投诉举报情况,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科学确定农村电子商务产品抽查检验重点,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适当调整和拓宽抽检范围,依法查处通过网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监督指导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健全消费纠纷调解、先行赔付等制度,保障消费安全。积极拓宽投诉受理渠道,提高投诉处结率和消费者满意率,切实维护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增强工作合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交易平台、网络经营户和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构建农村网络市场共治体系,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商务、财政、金融、农业、人社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加强与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的联动,落实信息共享、信息通报、案件协查、线索移交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严厉打击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违法行为。加强与电商企业专业打假力量的协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协会、产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指导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自治管理。

几点建议
  强化对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协调和服务机制,立足各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区域,科学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优秀农村电商企业和商户的宣传力度,通过典型引导、龙头带动,引导更多的群体参与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物流、快递、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发展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建设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邮政、供销、电信等部门的网点资源,加强与知名电商、物流企业的合作,鼓励全国性物流公司布局农村市场,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业,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网店运营、网页设计、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等服务。
  帮助网络经营者解决要素短缺问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电商领域,提供符合网店特点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电子商务项目用地,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营场所。
  积极促进农村电商提质升级。引导农村电商主体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产品设计,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对于本地网销特色产品,可以协会或合作社名义统一制定指导价格,细化产品标准体系,改进产品包装,加强质量控制,防止低价无序竞争。加大对农村电商主体在商标确权、维权和运用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电商主体提高商标软实力。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孵化基地,依托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电商园区、创业基地、优秀电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农村电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调动大学生村官、返乡毕业生、涉农创业青年协会组织成员和个体经营户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的积极性,培养一批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逐步解决人才匮乏问题。引导农村电商企业加强营销团队建设,提升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和网络营销水平。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