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也好、兔也罢,这里面的判断标准在于:你的生意是重执行,还是重创意?
文|陆树燊
(连续创业者,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 shensing)
史玉柱在巨人上海松江总部召开2016年首次员工大会,宣布将在巨人施行“狼文化”。史玉柱说:
为什么兔子对公司危害更大?
兔子人缘好,讨大家喜欢,但它不出业绩;
兔子最爱繁殖,比谁都爱繁殖,不停地繁殖,找同类,生出大量小白兔,形成兔子窝,霸占着岗位、资源和机会。
如果一个公司大量核心岗位被兔子霸占,形成了“兔子窝”文化,就失去战斗力,失去市场机会。
对于这段话,相信大家都是有共鸣,哪个老板不想出业绩,哪个公司不喜欢出成绩的“狼”,可是先行者如百度,前些年就喊要“狼性”,喊了这么久真的变成狼了么?
后来这个事情又进一步升级,先是一些企业家出来表示赞同:
“兔子太多了时候,大家就会只看感情,只讲融洽,讲困难,讲辛苦,越来越不看结果。”
“最可怕的事情是兔子整天都在忙,但是不出结果。然后还会眼泪汪汪地看着你,觉得自己都快累死了为什么老板就是不理解。这么拼命为什么老板还是不满意。”
一边是自媒体人跳出来回应:
“把为你工作的员工分为狼和兔子,不过是有钱任性状态下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资本家腰包鼓鼓,没工夫给你做细致划分,直接用狼和兔子来分类,只看结果不看人情,都是一帮只讲丛林法则的资本家。”
“给这些人打工太没意思了,天天没有事情就琢磨你是兔子还是狼。”
说起来这么激烈,其实双方反驳的重点都不在一个点上。
史玉柱在自己的文章里面这么说:
成功的企业,嘴里不一定说,但骨子里多数都是狼文化,比如三星、阿里、腾讯,都是狼文化。
他们把对客户的研究、了解,结合自身长处,发挥到极致。如果是一帮兔子做产品,才不会去想这些呢。
但是他在这里并没有很好地说清楚什么叫做“狼文化”。“狼文化”是不是能简单地翻译成“能出成绩的员工就是好员工”?
我们觉得这里至少要先定义一下“狼性”和“兔性”到底是什么?狼性是先看结果,后讲和谐;而兔性是先讲和谐,后讲结果。
在这个定义下,我们才有得讨论。
1
业务不同,企业对狼性的要求不同
我在腾讯和阿里两个公司都工作过,如果要对比的话,阿里明显比腾讯狼性多了。
腾讯内部做事情就是要讲“瑞雪”(你可以理解为文明),大家好文明好礼貌好有秩序;阿里人就一句话:干!
如果说阿里比腾讯有狼性,那么阿里内部B2B部门就比淘宝系的有狼性,淘宝系的比蚂蚁金服团队的有狼性。不出结果当然不喜欢,领导肯定喜欢能出结果的,但是如果有人既出结果又兼顾和谐,那就是最好了。
这里面的判断标准在于:你的生意是重执行,还是重创意?
腾讯是产品文化、工程师文化,你让他们天天杀杀杀,这些人很快就全跑了。阿里是运营文化,执行是关键,创意是其次,没什么好多说的。
不仅如此,在阿里内部也有分层。比如,阿里B2B团队是销售文化,淘宝系是运营文化,蚂蚁金服是偏金融偏产品的业务团队,这三个团队的狼性也依次递减。
巨人网络的业务多少还是创意行业,所以兔多狼少。现在他想在团队里面推“狼文化”,不见得是最合适的。
另一方面出来回应的那些自媒体人,他们就是干创意的,能指望他们接受还要喜欢“杀杀杀”一样的口令指挥吗?
2
阶段不同,企业对狼性的要求也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说,创业难,守业难。
江山打下来,如果不搞和谐,那么就要一直给狼群找新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转移矛盾。就像美国一样,这边打下越南,那边打下阿富汗,这边又打下伊拉克,不能安宁,成功地把国民的关注度转移了,把社会热点从国内矛盾转移为国际矛盾。
公司创业初期,肯定是希望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快速能出成果,这时候需要团队更多的是执行。
但是市场份额打下来之后,你要精细化运营,你要深耕这个市场,要打造品牌和口碑,那就需要更有创意更有兔性的员工,他们来协调内部的关系,协调与客户的关系。
当然咯,这样下去,慢慢地大公司病就出来了。
所以就会出现市场洗牌,很多不够狼性的企业就会被淘汰,这也正是史玉柱现在发这个通告的背景和原因。
这个世界永远是狼性强的打败狼性弱的,但狼性过强的组织并不能长久。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北方充满狼性的少数民族一拨拨地入主中原,但是他们在中原的统治都很难长久。
而稍微长久的,不就是都汉化(也就是兔化)了么?然后,他们又被更北方的更有狼性打败,往返重复,循环始终……
一句话总结
▼
不出成绩的员工当然要干掉,但能出成绩却影响团队协作的员工,作为管理者不是也应该好好考虑这些人怎么安放么?光一味地去喊要狼性,真有意义么?
不管狼也好、兔也罢,适应团队的业务模式、发展阶段、行业环境才是关键。
最后,还是送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先踏实地,再看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