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来自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管消息,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违规销售保健食品行为,从5月20日起到7月20日止,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联合开展保健食品销售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全市范围内保健食品销售不得以“会议”、“健康讲座”的形式,在许可经营场所之外的地方举办等。
办健康讲座卖保健品 原来是“三无产品”
渝中区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坪嘉华鑫城“九森保健食品经营部”以赠送小食品、免费健康检查为手段,组织老年消费者参加所谓“健康知识讲座”,开展虚假宣传,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非法销售保健食品“锐视牌缓解视力疲劳颗粒”,该保健食品销售价格每盒768元,10盒为一个疗程。该经营部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也未取得保健食品备案手续。
根据群众举报,执法人员在大坪嘉华鑫城“九森保健食品经营部”现场查获保健食品1种118盒,预包装食品3种77盒,三无产品2种55盒,合计6个品种,250盒(个)。
据介绍,渝中区食药监局开展的专项行动中,共立案4件,共查获违法销售的保健食品和预包装食品24种1735盒(瓶),货值金额271237元。
三部门联合整治保健品销售市场 为期两个月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保健食品销售的投诉举报增加,“会议营销”、“非法聚集”、“虚假宣传”等问题尤其突出。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决定从5月20日起到7月20日止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保健食品销售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7种违法违规行为 办健康讲座将被查
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整治的重点场所包括: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集中推销保健食品的场所;保健食品专营店;销售保健食品的药店(房);销售保健食品的商场(超市);医院及其周边销售保健食品的场所;销售保健食品的宾馆酒店。
本次整治行动主要针对七种违法违规行为,分别是:
1、利用“会议”、“讲座”等形式,非法聚集群众,夸大保健食品功能,宣传疾病预防、治疗效果,以及通过其他虚假宣传等手段,推销保健食品的行为;
2、在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广告中夸大产品功能范围,宣称疾病预防、治疗效果的行为;
3、销售假冒保健食品和不合格保健食品的行为;
4、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和特有包装装潢保健食品的行为;
5、在经营场所及其周边,通过发放、张贴、悬挂虚假宣资料等方式推销保健食品的行为;
6、未取得《保健食品经营条件审查意见书》,擅自从事保健食品经营的行为,以及无照经营行为;
7、普通食品标签、说明书、广告中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行为;
按照要求,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到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方能从事经营活动。
全市范围内保健食品销售不得以“会议”、“健康讲座”的形式,在许可经营场所之外的地方举办。
开展保健食品销售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做到诚信守法经营。
重大案件将被曝光 市民可拨打三部门热线举报
据悉,对整治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公安将依据各自职责,依法进行查处。对实施行政处罚的,一律按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对构成行政拘留的,要坚决进行行政拘留。对涉嫌犯罪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对查处的违法行为,一律进行曝光。对重大案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将联合组织进行曝光。
同时,三部门也表示,对保健食品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欢迎广大群众、企业经营人员拨打“12331”、“12315”、“110”举报投诉电话进行举报,将及时受理,一查到底,并将根据处理结果给予奖励。
十大保健品销售陷阱曝光 “专家讲座”实为虚假宣传
目前市场上有哪些保健品销售陷阱容易让人上当呢?在本次整治行动中,市食药监局也曝光了十大保健品销售市场存在的消费陷阱,并发布消费警示。
陷阱1:“专家健康讲座”。在酒店、宾馆等场所举办免费“专家健康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其实是所谓的“专家”在讲述某某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获得多少奖项等,然后以“赠药”、“送纪念品”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诱导购买,并套取消费者的电话号码,达到日后销售的目的。
陷阱2:“买一退一销售”。召集中老年消费者,第一次购买时承诺下次退回所有费用,如此循环多次,有时候甚至还多退点费用,让消费者尝到几次甜头,最后游说消费者购买大金额商品后,销售商就消失了。
陷阱3:“名医上门义诊”。在居民小区或者农村村社打着“名医义诊”的旗号,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名医、名师”, 采用摸脉、问诊等手段,用虚假的检查结果欺骗消费者,并诱导消费者选择服用、购买保健品。
陷阱4:“免费抽奖活动”。在商场超市门口或者人流集中的地方,采用“免费抽奖”等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到“优惠购买某某保健品”的大奖,有的还雇用“媒子、托儿”在旁边煽风点火,说自己也吃了这种保健品,效果如何如何的好,今天又来购买等等,诱使消费者大量购买。
陷阱5:“免费旅游销售”。通过发放宣传单,称免费一日游、二日游等,在旅游途中再宣传销售的产品,如何的好,如何的先进,能治疗相关疾病等内容。最后向参加者销售高额产品,
陷阱6:“周年庆宣传”。通过电话或发传单等方式,获取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将老年人集中在酒店、宾馆的会场,开展某产品上市后周年庆活动,宣传该产品上市后有多少万人用过后,效果显著,同时还能对多种疾病有预防或保健作用。
陷阱7:“免费办理会员卡”。通过在街道社区,以义诊的形势对老年人进行身体测试,然后夸大病情的严重性,迫使老年人相信他们测试的结果是真实的,而后劝说老年购买他们的产品,使老年不得不相信他们的产品是有用的。
陷阱8:“利用国家政策销售”。通过国家政策向老年人销售保健食品,如利用政府开展“爱眼工程、爱耳活动”等形式,以免费高额费用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或免费名额有限等,其免费高额费用或名额只是一个幌子,他们所销售的保健食品价格并没有那么高,请老年朋友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陷阱9:“新产品上市试用销售”。通过到街道社区,向老年人宣称是新产品上市免费试用,同时送去试用品,并登记老年人相关信息及联系方式,而后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询问老年人试用产品后情况,再将老年人集中在某酒楼或会场,进行产品夸大宣传,讲解他们的产品如何好,多少天就 能治好病等。
陷阱10:“广告宣传销售”。通过正规报纸或自制小报,宣传产品的作用和功效,并称“先来先买,优惠多多,免费送午餐、交通费”等方法来引诱老年人,因老年人警惕性差,防范意识淡薄,容易上当受骗。
6招教你选购保健品 保健品并非药品
1.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
选购保健食品应到信誉好、证照齐全、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正规销售商店购买。购买前,应仔细察看包装上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并主动索取和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切勿通过会议销售、街头义诊、免费体验等方式购买保健食品。
2.一定要查看标识及文号
选购时要认准保健食品的“小蓝帽”标识和国家批准文号,例如国食健字、卫食健字、国食健字J等。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如果消费者在市场上发现一个批准文号对应多个产品的情况,务必谨慎,要想核实所购商品的真伪,消费者只需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数据查询”栏目一查便知。
3.一定要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品
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才能对身体起到保健作用,不能相信所谓的“疗效”、“速效”。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如需治疗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切忌听信商家的“忽悠”,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以致延误治疗时间,加重病情。
4.一定不要被虚假宣传洗脑
切记不要被一些绝对化的语言洗脑,如“药到病除”、“国内首创”、“一个疗程就见效”、“治愈率为99%”、“专治疑难杂症”、“无效退款”、“权威专家教授研制”、“某机构推荐产品”等。事实是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消费者没法证明自己服药后无效,权威专家根本没查不到这个人,至于某机构推荐纯属虚构,凡是有影响力的组织机构是不会向社会推荐任何商品的。
5.一定不要冲动消费
由于很多老年消费者自身信息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不要急于做决策,要理性消费。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回家问问子女”等理由推脱。不要被推销人员充满亲情关爱的语言所蒙蔽,正确对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面子而购买。避免陷入商家的“免费”圈套,有些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家的赠品、免费理疗等服务,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商家设置的陷阱,最后便宜没占着还吃了大亏。
6.一定要主动举报违法违规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发现经营者有违规违法行为或者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请保留好实物、购物小票等凭据并主动拨打“12331”、“12315”、“110”等执法部门的公开投诉举报电话,严厉打击市场违规违法销售保健食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