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健品行业“健康”起来-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行业动态 > 让保健品行业“健康”起来

让保健品行业“健康”起来

来源: 互联网 类别:行业动态 2015年01月19日 12:01:00

“保健品”能在全国行销6年,销售额如此巨大,其查处却并非由日常监管发现,而是无锡警方根据一位卖药老人的举报。民警在保健食品“金杞胶囊”、“玉黄丸”中检测出了十几种非法添加物,更循着线索,找到了隐匿在河南的生产保健食品的窝点,一举捣毁犯罪团伙。

   这起案子让人匪夷所思之余,却反映出整个保健品监管的乏力和诸多漏洞。

   市场有多乱

   猪饲料加上药粉,裹上胶囊,就成了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鱼肝油里面没有鱼油;广为人知的“极草”,前不久被职业打假人王海举报不含极草素……制售假冒伪劣保健品的违法案例,已屡见不鲜。

   以此次无锡警方查处的“金杞胶囊”、“玉黄丸”等所谓的“降压神药”为例,其制作过程就是猪饲料加一点降血糖的药粉,搅拌后裹以胶囊,再进行包装。一盒成本不足10元的“保健品”,通过遍布江苏、新疆、海南、北京、武汉等地的销售人员虚假宣传后,卖给消费者一盒高达398元。

   在暴利的刺激下,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法商家与一些所谓专家联手打造了保健品黑金链。记者在北京一些居民区走访发现,很多老人都参加过所谓的免费“健康养生讲座”。在“养生大师”一番“讲解”后,掏钱购买保健品的经历在老年人群中经常发生。

   据统计,2013年,全国食品类投诉42973件,其中保健类商品4521件,占食品类投诉的10.5%。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保健品通过网络虚假广告、“养生专家”现身说法等形式,肆意夸大消费品的功效,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性质,使得很多“病急乱投医”的老年人上当受骗。而这种“过度宣传”已成为保健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严重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以极草为例,尽管2014年上半年,极草的销售收入高达10.2亿元。但极草到底是“食品”、是“保健品”,还是“中药饮片”,始终存在争议。

   前不久,山西省食药监局发布的2014年第五期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的名单中又有5种严重违规宣传的保健食品:艾诗特牌虾青素、同仁堂丹参菊花茶、为公牌天麻软胶囊、芯乐脑清、御生堂牌通便胶囊,被全省禁售。

   另外,一些企业不按照批准的保健食品配方工艺组织生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更有甚者,一些企业产品尚未获得批号即上市销售,甚至假冒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和标志。

   市场有多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老百姓对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国产保健品的销售也已超过600亿元关口。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蜂王浆在市场的畅销,引发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首次繁荣。

   随后,在中国保健品市场的高速发展期,保健品品牌队伍日益壮大,“太阳神”、“养生堂”、“巨人集团”……保健品成为国人送礼的第一选择。

   但进入新世纪后,国民消费回归理性,加之当时保健品行业屡屡因为产品问题陷入信任危机,人们对保健品开始从“盲从”到“戒备”。

   由于对国产保健品质量的担忧,导致国外保健品牌开始借机进入中国市场,进而在中国长盛不衰。

   目前,经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有10000多个,其中国产保健食品已超过90%。全国获得GMP认证的企业超过3000家,除了汤臣倍健、康贝恩、惠普生等本土保健品牌快速崛起外,很多国际品牌看好中国保健品市场,纷纷在华建立分公司、办事处、经销处或品牌代理商。这也使得整个保健品行业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全国从事保健品生产、销售、服务的人员已达600多万人。

   尽管如此,国内保健品的人均消费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为依然有明显差距,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相关调查表明,中国现今的保健品消费比例仅为0.0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以上,中国人均保健品消费大约为31元,仅为美国的1/7,日本的1/12。

   中国保健协会预测,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未来十年内将以10%的年均增速增长,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膳补剂市场。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徐华锋表示,未来10年,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健康,“治未病”需求会呈现爆发式增长,产业容量巨大。

   如何规范发展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保健养生概念的深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带来的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国内各大城市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巨大的保健品市场需求使得行业热度依然持续升温。

   但由于市场发展空间大、准入门槛较低、行业利润率高,许多中小企业纷纷涌入。一些无研发能力的小企业,更多地把保健品作为一种“快销”产品来经营,不在研发上下功夫,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包装或宣传上,以吸引消费者眼球来获取暴利。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保健品市场监管力度的逐步增大,一些屡屡虚假宣传的“品牌”被频频曝光、处罚,一批典型违法犯罪案件也陆续被查处和宣判,但这并没有改变当前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市场现状。

   据介绍,虽然广告法已颁布多年,对保健品还有特别的规定,但对一些财大气粗的厂家似乎没有限制作用。这些厂家除了抹去“第一”等字眼,其它虚假性的内容与先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生产厂家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说,相对于保健品的利润,生产企业在虚假广告宣传上的违法成本很低。保健品虚假广告产生的利润一般都是罚款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也导致保健品市场上的虚假宣传行为屡禁不止。

   有专家指出,除了“暴利”诱惑导致保健品市场不健康发展外,市场管理不规范也是导致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的根源所在。在我国,各级管理部门都可以给予保健品批准上市的许可证,多层次的审批权使得审批审查条件完全没有章法,有的地方只要交钱或有关系,审批时,对生产条件只停留在书面审查,甚至忽略必要的功效试验、毒理试验。

据了解,目前国内关于保健食品管理、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资料显示,《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虽多次征求意见但仍未出台。而《食品安全法》本身未能清晰表达保健食品(及特定保健功能)的属性、定义与范围,导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起草与审议工作困难重重,也造成保健食品管理体系建设受阻,市场监管乏力。

   业内人士指出,法律法规上的缺失不仅使一些正规生产的保健品没能形成规模市场,反而让一些假冒伪劣、瞎炒作的产品钻了空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造成“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建议国家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应尽早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中国医保商会副会长孟冬平曾表示,如何让保健品行业自身“健康”起来,需要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努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