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新发现的布尼亚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实验室测试显示,此病伴有血小板和白血球减少的症状。该疾病于2009年首先确认于中国。据悉,蜱可携带83种病毒,被咬后不能硬拉,出现发热赶紧就医处理。
据媒体报道,韩国疾病管理本部证实,从疑似患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而死亡的4名人员和2名疑似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了病毒,最终确定该6人均为通过野生蜱虫传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患者。今年4月30日以来申报疑似患上蜱虫传染病的案例共有67起。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新发现的布尼亚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实验室测试显示,此病伴有血小板和白血球减少的症状。该疾病于2009年首先确认于中国。
关键词:山区与丘陵、春夏季、发热38℃以上
根据2010年我国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显示,目前已在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而且本病多发于春、夏季,我国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目前,蜱虫病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但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蜱虫病为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蜱可携带83种病毒
被咬不能硬拉 发热赶紧就医处理
目前,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目前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到户外时,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