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是指采取中医传统的、自然的、非药物的手段,保持人们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的方法。中医保健服务产业是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保健产业才渐渐发展起来,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晚了60年。中医保健服务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一些省市迄今尚无正规的保健服务行业协会,主管部门不明确,保健产品鱼龙混杂。有些企业为利益所驱,对中医保健服务、中医保健用品夸大其辞,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劣充优。部分从业人员甚至打着中医保健服务的幌子行违法乱纪之实,给中医保健服务产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为此,业内一直呼吁,期望中医保健服务能够像中医、中医药一样,受到相应的重视并出台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研究制定将中医保健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研究中医保健服务的价格政策,使中医保健消费能够与医疗、保险、医保等配套。
在注册、准入、税收、贷款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中医保健服务产业,促进中医保健服务产业进社区、进农村,大力推广质优价廉的中医保健服务。中医保健只有平民化,中医保健服务产业才能充满生机。
中医院校应该成为培养中医保健产业高级人才的摇篮,研究制定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要有中医保健方面的内容,培养一批中医基本功扎实、掌握中医保健知识、动手能力强、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中医保健服务人才,以适合社会对中医药保健事业发展的需求。
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综合培训基地。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新型职业系列,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职业纳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行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
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发展之间沟通的桥梁,要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政府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引导和管理,从而尽快改变中医保健服务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边缘状况。卫生、经济、劳动、人事等部门应该尽快协调规范明确行业的管理标准,成立正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统一价格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开展企业间的交流活动,行业信息公开透明。
中医保健汲取了中医学养生精华,虽历千年而不衰,当今仍应继续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发掘,丰富和提升中医保健内涵。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科技、生物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中医保健效应进行量化,对被检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客观化分析,以便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身体的实时状况,在体能、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神经功能状态、免疫状态等方面提供较准确的量化数据,进行客观的评估,以正确指导中医保健服务的选择,进行健康调适。中医保健只有紧密与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相结合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中医保健和中医“治未病”皆强调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以“防”为目的,着眼于未雨绸缪,但是两者又有区别。就服务对象而言:医疗是针对疾病人群,治未病主要是针对亚健康人群(也包括未病之人),是一定范围内的目标人群;中医保健则是针对正常人群,这类人群数量最多。治未病使用药物、针灸等医疗方法,药性和针对性较强;中医保健使用的保健产品性味平和、保健手段温和、安全幅度很大,适合大多数人群。
治未病的任务主要由医疗部门承担,中医保健服务主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如企业和专业团体。两者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又有所侧重,互为支撑。可以说,中医保健服务是“治未病”的前一坐标,也是中医“治未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医保健服务产业,开展中医保健服务,将为中医药事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为小康社会、老龄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孕育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