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名员工规模,在传统制造乃至IT外包公司中,都是小case。富士康,大陆员工即超100万人,虽说也面临员工规模庞大带来的管理难题,但无论如何不会在两万即遇卡壳。
而多条产品线、创新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公司却不一样。数起经验案例表明,员工规模达“20000",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数字。在这道门槛前后,有觉悟的公司最高领导人,都会操刀对公司的管理架构、文化、员工心态进行大力度调整。
在看国内的案例之前,我们先看下Google的案例。Google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2万人员工规模后,人均营收的增幅明显下降,一年后,2011年第二季度,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重任Google CEO,对Google的产品架构、产品发展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下国内几家公司的情况。它们到了员工两万人的时候,都会面临什么问题、做什么呢?
1、共同表象:创始人写信、发文
华为。2001年,华为员工总数达20000人,营收200多亿元。也就是在这一年,2001年2月,任正非发表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其中提到:
这三年来的管理要点讲的都是人均效益问题。不抓人均效益增长,管理就不会进步。因此一个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当然,这不仅仅是当前财务指标的人均贡献率,而且也包含了人均潜力的增长。
2009年,阿里巴巴吸纳6480名新员工,员工总数过两万人。年初,春节之前,马云即在飞机上写给员工邮件一封,就员工激励问题发表看法。
腾讯,刚到2万人规模。5月18日,伴随腾讯内部结构重组消息的释放,马化腾发布致全体腾讯人邮件,“分享这次调整背后的思考以及期许”。
2、写信、发文的背后,是创始人对公司文化变异的担忧,希望消灭公司“啃老阶层”
任正非,担心华为狼性基因变淡,居安不思危。
马云,担心内部腐败问题挑战公司诚信的价值底线。
马化腾,提出“当团队规模变大后,很容易会滋生出一些大企业毛病。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克服大企业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
华为内部,曾有“工号文化”,2001年之前入职的、工号在20000以内的员工,与工号20000以外的员工待遇大不一样,为此,任正非在2007年搞了一个“七千人大辞职”(此举在当时有规避《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嫌疑)。
无独有偶,马云在2009年底宣布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集体辞职,转变为合伙人,重新竞聘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