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未来:开放与控制之争-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AI互联网 > 互联网的未来:开放与控制之争

互联网的未来:开放与控制之争

来源: 经济观察网  类别:AI互联网 2012年01月30日 12:01:00
在最新一期的《连线》杂志上,总编克瑞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发表《web已死,互联网永生》一文,引发了关于网络前途的讨论。与文章一同刊出的还有安德森与蒂姆·奥瑞利(Tim O’Reilly)等人的辩论,高手过招,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精彩。

  克瑞斯·安德森从各种网络应用的流行中看到Web网络的隐患:安全开放的Web网络正在转向半封闭的网络平台;用户频繁访问各种应用,但不再经由开放的万维网。同时,资本在竞争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倾向于抛弃那些塑成并使Web网络蔚然成风的伦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企业和用户似乎都认为这种封闭的网络更有竞争力。

  值得警惕的是,这一转变的危险之处在于,互联网曾经引以为傲的开放、去中心化及坚定地支持创新等特质将会逐渐丧失。网络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究竟是哪里?

  克瑞斯·安德森并不是第一个观察到这种现象的人,《连线》也不是第一份登出这种观点的出版物。早在两年前,乔纳森·齐特恩(Jonathan Zittrain)便出版了《互联网的未来:以及如何阻止它》(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and How to Stop it)一书,详细阐述了他对网络未来歧路的判断。

  如书名所示,齐特恩认为如果不加阻止,互联网这趟列车将滑入断崖;如果掌握好平衡及时调整方向,则可免坠深渊。这本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封面是四条铁轨交叉出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直通断崖,另一个则是在接近断崖时拐弯通向安全的方向。

  事实上, 再往前追溯, 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在2004年出版了《思想的未来》曾就网络的未来提出警告:控制网络的力量正在增加,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正在受到威胁。

  有意思的是, 乔纳森· 齐特思和劳伦斯·莱斯格均是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 而且两人均有丰富的互联网阅历。前者曾长期担任CompuServ(美国早期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版主”(论坛系统管理员),关注领域涉及互联网过滤、版权问题、网络安全、垃圾信息等。后者虽身为法学教授,业余爱好却是编程,在研究网络法的过程中多次抨击美国现行法律并呼吁保护互联网创新,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法等网络相关法律的理论和实践中均有深入的研究。

  两位法学家认为, 技术并非互联网的全部,政策和法律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可能更深远、更举足轻重。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塑造明日互联网未来的,不是那些提供各种网络应用的厂商,甚至不是生产网络内容的网民,而是来自法律的力量以及借助法律所划定的宽广而坚实的边界。

  开放与生产性网络

  探讨互联网未来的第一步,是厘清哪些特质成就了互联网。回顾互联网的历史可以发现,没有开放,没有与强大控制力量的博弈,就没有互联网的诞生。

  在20世纪之初,AT&T不光控制着美国的电话网络,而且有权决定电话网上所附属的设备。1921年,有人发明了电话防噪声器,其效果相当于用手罩住话筒防止噪声进入话筒。这一小发明受到市场的热捧,销量高达12.5万个,但这是个没有被AT&T认可的外来设备,AT&T就以维护电话网的安全为由禁止了它。

  不过对控制的挑战并未停止。2 0 年后, 工程师汤姆·卡特(Tom Carter)开发了Carterphone,将无线电基站接入电信网,方便办公室对远程现场劳动的指挥。AT&T再次警告客户不要使用这个设备。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ttee)这次并没有支持AT&T,它判令只要没有出现对网络的损害,AT&T就不能禁止用户使用外来设备。

  控制的围墙一旦被打开了缝隙,创新的光芒便夺目而出。这一判决激发了电话网络的创新,随后出现了大批第三方发明和销售的设备,包括录音电话、传真机以及无绳电话等。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则是电话拨号调制解调器(Modem,网民俗称为“猫”)。通过这个调制解调器,用户可以拨号通过传统的电信网访问电脑网络,使自己的PC与广阔的网络世界互联。

  就在AT&T被迫减少对电话网络控制的同时,互联网的早期设计师正在研究基于包交换而非线路交换的通信系统。由于遵循“端到端”的对等原则,这个系统没有控制中心,也奠定了互联网的网络中立属性,不像AT&T控制的电话网那样可以歧视特定的创新。

  齐特恩将互联网称为生产性网络( G e n e r a t i v e Network),他对生产性的定义是:一个系统接受大量多样化受众未经审查的贡献,产生预期之外的改变的能力。开放、自由、公共性等都是生产性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生产性网络降低了颠覆性创新的门槛。

  事实上,在开放和端对端属性的鼓励下,大量创新涌现进而塑造了互联网商业化后近十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这些创新包括TCP/IP协议、万维网WWW、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电子邮件Email、网络浏览器(Mosaic、Netscape、IE等)、新闻组、即时通信……正是这些创新塑造了互联网第一个十年的面貌。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书中把创新归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型创新,一类是破坏性创新即颠覆性创新。根据他的研究,市场领先者只认同能增加现行事业效率的技术,对持续性创新接受很快,也肯投入。

  但颠覆性创新则因为新技术过于超前而被市场领先者弃用。而且,这类创新之所以不入他们的法眼,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最大的客户群体同时也是带来利润最多的客户,眼下并不需要这样的新技术。正所谓:“现金牛挤不出创新的牛奶来”。

  生产性网络带来权力的转移。权力从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大企业手中,逐渐转移到用户的手中,而颠覆性创新的一大源泉就来自用户本身。

  与之伴随而来的风险则是,开放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即“数字珍珠港”有可能摧毁整个数字世界。齐特恩认为,网络安全带来的危险无法通过更强的生产性来解决,而是导致在内容和应用层面增加更多控制,从而降低网络的生产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