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于1月15日下午三时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汕头市市长郑人豪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据了解,汕头市可谓被国家给予了厚望,近年来喜事连连,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去年5月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汕头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显现,经济特区的发展再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呈现新一轮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下面且看市长郑人豪向新闻媒体展示汕头的新气象、新思路、新风采。
汕、潮、揭有望同网同费
广东电视台:同一个概念的问题想同时提问一下两位市长。先提问郑市长,最近我们经常提到一个提法,汕、潮、揭同城化的发展,想请问一下您,这个概念是否确定?如果确定的话,接下来城市圈是否会按照“广佛同城”的发展理念来发展?接下来具体会有些什么样的举措?刘市长您好,还是关于广佛同城的概念,广佛同城已经实施了两年多,接下来会有哪些惠及到大部分老百姓的具体举措?
郑人豪:首先感谢媒体们一直对汕头的关注、帮助和支持。汕头市作为汕头、潮州、揭阳粤东的中心城市,本来跟揭阳、潮州原来就是同一个地级市,后来分开了,一共才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分为三个地级市,过去分开以后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应该说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去年汪洋书记明确提出汕头、潮州、揭阳必须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非常高兴珠三角的老大哥们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已经给我们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
最近三个市的党政领导都在紧密沟通协调,准备春节后召开一个三个市的党政领导关于推进同城化的协调会,包括组织框架、协作的方案,首先从有利于惠及汕、潮、揭三地的父老乡亲生活便利方面来推进同城化发展。比如三地收费站的年票互认,三地电话的同网同费,三地公交车一卡通,包括电视信号网络的互相共享落地等等,让潮汕父老乡亲们能够共享汕头的一些资源和服务设施。包括在产业方面,汕头有很多产业的检验检测平台,这些也可以直接和潮州、揭阳两地产业共享一些资源,丰富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等资源我们都愿意跟揭阳、潮州来共享。
特区立法权“给力”电子商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郑市长您好,我们刚知道汕头最近突破了关于国务院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仅限于副省级城市的规定,成功地突破了这样一个限制,成为了21个城市之一,我想请问汕头具体有怎样的亮点和竞争优势?谢谢。
郑人豪:谢谢。汕头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拿到了这块金字招牌应该说汕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汕头市早就是国家信息化50强城市,同时又是经济特区,本来这次国家部委要评审20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主要是一些副省级以上的城市,后来我们作为地级城市跟苏州一起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最后通过了专家评审、国家级的各种调研和评比以后,我们列入了全国21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汕头一直以来就是很追求新潮的地方,对于信息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汕头还是三条国际海缆在中国的唯一一个登录点,同时我们整个电信服务商这些年在汕头发展基础非常雄厚,包括广大的社会群众,特别是汕头一个最大的特点,即走出去的人很多,在海外有众多华侨。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全国各地又有一大批新的潮商,当地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海外还有一大批华侨,国内又有一大批新的潮商。目前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的应用,汕头是一个商业氛围很浓厚的城市,本身大家就广泛地在使用这些英特网包括各类信息技术,底蕴非常深厚。
第二,我们是个特区城市,我们可以利用特区的立法权,对涉及电子商务里面一系列交易、一系列法律纠纷、一系列规范,我们可以进行探索,进行立法尝试。第三,在商务方面我们的外经贸和经贸部门已经搭建了一大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包括民间的一些电子商务网,包括一些购物网络,非常多,你们可以到网上去查一下。第四,政府推动的力度很大,包括电子政务发展都非常快,现在全市正在全面构建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去年已经全面开通网上信息大厅,包括现在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和支持企业、社会各界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些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
所以,我们相信电子商务这个招牌一旦擦亮、一旦做起来,会使汕头整个现代服务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我们总的想法是构建数字特区,不但对内还对外,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基础上把汕头打造成数字特区、数字城市。谢谢。
“潮二代”回归撑起汕头中小企
南方电视台:郑市长您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汕头目前有19家上市企业,接下来汕头市对于扶持这些上市企业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规划?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水污染治理,练江这两年我们非常关心,是劣五类水质,淡水河今年有望达到五类标准,相比之下练江这块的治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不知道今年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可以帮助练江的治理?谢谢。
郑人豪:汕头一共有16万家的中小民营企业,占经济总量的近80%,广大中小企业为汕头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尽了很多社会义务。汕头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10年前那场经济风波,应该使汕头很早地走向了转型升级,挤掉了很多经济泡沫,使各种中小民营企业不断地走向了法治轨道的发展渠道,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都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在争取改良,提升他们的企业,特别是广大第一代潮商的第二代——“潮二代”,大部分都是在国外留学,回来以后协助父母亲管理他们的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广大中小企业。
去年上市企业达到19家,其中18家是民营企业,现在企业总数排在佛山老大哥之后——排第四位。我们后面还有近50家中小民营企业在做上市的辅导工作,这块除了企业追求做大做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08年以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助企业增资扩产,上市的扶持文件,特别是协助他们、辅导他们与全国著名的一些券商,包括上市的辅导商,提供给企业家,做一些一对一的辅导。同时涉及到企业上市的金融、财税等,我们及时提供服务,及时帮他们理顺上市过程中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些政府的服务。另外,我们还出台了企业上市的扶持措施和财政扶持政策,上市就给一百万的奖励,钱不多,但也是一种导向。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上市的培育,使汕头的企业不断地走向规范,不断地走向全国,不断地走出去。
如果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深圳是引进来的典范,我想汕头将会成为走出去的典范。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前就是华侨走出去,现在国外有近一千多万的华侨,汕头籍的就有1500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潮商走出去,而且成为当地社会经济重要的发展力量和支撑,所以我们觉得在当前情况下,应该说汕头已经成为走出去的典范——至少在广东来说。谢谢。
城乡居民医保可自选不同档次
中国青年报:两位市长好,我想请问郑市长一个问题,去年5月份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市,请问一下特区扩围之后,汕头有什么新的发展战略和举措?谢谢。
郑人豪:谢谢您关心这个重大的课题。去年5月份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从原来中心城区的23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064平方公里,涵盖了南澳县和其他6个区,应该说是给我们新时期建设经济特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汕头作为一个经济特区,除了中心城区比较发达以外,周边很多的是大片农村地区。应该说汕头的市情和国家的我们国家的国情是一致的,为此国务院在扩大特区范围的时候要求我们在推动城乡统筹、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上要作出新的探索和摸索。就是要我们充分地利用特区的立法权,先行先试,擦亮特区牌子,在统筹城乡的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包括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要求,目前正在大力做这么几件事:一是汕头经济特区作为特区城市,作为粤东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区域城市,联通着珠三角、粤港澳、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大片地区,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侨乡,覆盖着整个世界方方面面的网络,因此围绕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我们首先是在交通基础设施上要下大功夫,在当前五年内要全面地发展,我们还在开工建设5条高速公路,我们还规划了一条潮汕二环路,连接潮州、揭阳、汕头,整体上推动整个汕头建设大特区。
二是在推进城乡统筹包括一体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在全省首发了带有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让540万汕头城乡居民人手拥有一张社会保障卡,而且全市推开可以让城乡居民选择不同档次的医疗保险,使广大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汕头市民能够给予的社会福利,虽然水平不高,但可以在制度设计上一下子使城乡居民享受共同的社会保障。
另外,在推动特区的改革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也有一系列举措,去年已经围绕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在全国特区城市和地级市首先出台了《行政程序规定》,规范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权力的运行。同时在富县强镇包括推动大部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借鉴顺德的做法,创新了行政管理体制,推动了濠江区的行政管理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今年还要推动镇、街和社区一级政府的扁平化管理,这方面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便民利民。
我们还利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这个招牌,包括建设数字特区,大力建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公,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和改良汕头的投资创业环境。特区扩围以后,充分利用立法权来做一些探索和摸索,对此我们是充满信心的。谢谢。
交通大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
南方日报:我想问一下汕头的郑市长,我们知道汕头市是区域中心城市,您觉得当前汕头要发挥中心城市这个辐射服务功能,它的局限在哪,一些制约因素是什么?您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和举措?
郑人豪:谢谢。汕头是个因港而兴的城市,也是粤东的门户,它要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首先打通对内对外的交通通道,建立立体交通网络,以此来提升它的服务辐射能力。在国家有关部委包括省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么几条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开展。
一是阜鹰汕铁路,已经纳入发展规划要延伸到汕头的广澳深水港;二是厦深高铁渴望今年底能够通车,省和国家也同意加建联络线进汕头火车站;还有同时开工建设的5条高速公路,这5条高速公路将会使汕头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得到很大提升,可以使汕潮揭的同城化得到很大的推动,同时打造半小时、一小时社会经济服务圈,而且以此覆盖和辐射整个闽粤赣地区。同时广澳深水港目前正跟世界上著名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今年就要启动建设10万吨的集装箱深水码头,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汕头港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加大现代物流,包括对台直航航线开通不到两年,每年均以35%到40%的集装箱量增长,去年汕头港跻身全国18个100万标准箱以上集装箱量,货物吞吐量4000多万吨,我们非常有信心在这方面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来抓住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把长期制约粤东和汕头发展的交通瓶颈进一步完善。
第二,我们有良好的科学、教育、文化、医疗深厚的底蕴和基础,政府将发动社会力量包括方方面面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世界的500强、全国的央企,还有广大在外的华侨和潮商回来建设汕头,以此来推动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的提升,成为粤东区域的中心城市,进一步辐射和服务。
第三,产业产学研,包括汕头大学,包括跟国家和省的一些科学院所加强合作,建设一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周边的产业和城市发展。现在汕头已经是国家的家用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还是玩具检测公共服务中心,这些都为地方的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作用,我想我们对于建设汕头区域中心城市充满信心。
依靠华侨,汕头企业将成“走出去”典范
香港大公报:刘市长您好,佛山现在是重点打造祖庙商圈,香港在服务业方面是相当发达的,这块与香港有哪些对接和合作项目?郑市长,您刚才回答问题时多次提到汕头是侨乡,请问如何继续打好侨牌?广东直航还是从汕头开始的,请问目前进展如何?谢谢。
郑人豪: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得非常好,汕头作为一个著名的侨乡,侨牌、侨资源始终是我们依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来靠华侨,现在走出去也还是要靠华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特别是潮汕地区在国外一共有接近1300万的华侨,这些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桑梓,他们对祖国的繁荣稳定,对于港澳的繁荣稳定,对于我们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满着亲情、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
汕头30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华侨的支持和帮助,李嘉诚先生捐赠建设汕头大学,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已经成为国家一所著名的大学。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这些华侨的作用,现在中国包括广东的一些企业、汕头的一些企业,随着他们做大做强走出去,我们还是要依托广大华侨在外面非常多的人脉和信息渠道,进一步来帮助我们的企业,不但要走向全国,而且还要走向全世界,我觉得中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特别是汕头这个地方人多地少,刚才听到悦伦市长说到现在南海还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来发展工业园区,我真是口水直流,汕头就是人多地少,我们基本上每平方公里居住2500人,制约汕头发展最大的因素就是地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那里那么多华侨走出去,也是因为那个地方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但又承载不了那么多人,所以他们借助水道飘洋过海。改革开放他们又走向各地,我们现在有90多个城市有潮汕商会,这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不但第一代华侨热心热爱家乡,每年潮汕的一些居民大部分是一些华侨,包括他们的第二代也非常热心支持家乡的建设,所以在新时期继续加强海内外华侨的联系,欢迎他们到家乡投资创业,更欢迎他们围绕新时期特区的建设,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方面能够继续加强密切的合作。现在随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我们有大量的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慈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我是非常欣赏港澳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大量工作和可资借鉴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方法,我们诚挚地邀请港澳以及海外华侨回家乡共同就这些方面加强合作。我就说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