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蓝保健品招商网资讯导读:中国保健品企业-----何去何从?
当国民收入逐渐增加,大众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民众对保健品需求强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保健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却在悲叹:市场越来越不好做,产品越来越不好卖了。然而,此时更多的外资品牌保健品在中国市场如火如荼起来,势力越来越强大。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来梳理保健品市场的脉络,从而寻找正路?
首先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混乱不堪。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文冒用泛滥。保健食品必须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并发给一个批准号(如国食健字G20090075号)后才能进行生产销售。但目前市场上由的产品要么根本没有这样的批号,要么就是冒用其他企业的批号,所以常看见一个产品批准文号被很多企业、很多产品同时使用。有的企业(其实有的公司名字也是假的)整天想的是如何给产品制造一个名字 和一个虚假的宣传概念,然后再冒用别人一个批号就开始进行生产销售。有的私自更改功能,例如,有把批准提高免疫功能的产品用来做减肥产品的等等。
二、违禁化学成分滥用。由于我们国家保健品重审批(指获得保健品批准文号的审批)轻监管,法律的缺失与错位,以及批文冒用的泛滥。致使很多企业在产品中毫无顾忌地添加违禁成分。比如,很多减肥产品在申报审批时候是按照植物成分来报批的,说明书上也写得是安全的成分,但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快速减肥的心理需求,实际成分一般都添加了西布曲明、东布曲明、芬氟拉明等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都是国家在保健品中禁止使用的,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化合物。有的产品由此导致服用者死亡。目前添加了这些成分的减肥保健品减肥见效快(注),优于单纯中药减肥配方(中药减肥是非常缓慢的)
三、过分的夸大宣传和概念炒作。
单纯看满天飞的医药保健品广告,往往都是非常的高科技。广告中一会有纳米技术,一会有鳌合技术,一会把瓶子的颜色换了也是高科技。 有的为了增加所谓高科技神秘感,莫须有的创造一个用英文胡乱拼凑的什么因子(如SD因子,MY因子)。这些因子是连商家自己都不知道为何物。很想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科学家在看到类似的广告后,是否会为自己国家医药保健品技术的落后感到自卑。
四、为了讨好经销商,价格上的恶性竞争。
由于国家对保健品冒用批文监管缺失,使得进入保健品行业非常容易。有的刚成立的公司,马上就能开发几十款“高科技”保健品进入市场。其实他们做的工作程序是:想几十个产品名字、设计几十个标签、然后往那些已经生产好的“保健品”瓶子上贴上去。至于这些保健品里面的成分究竟与瓶子标示上的成分是否一致,那就只有鬼才知道。只要这些成分不要人的命就可以了。有的产品漂亮的包装上说明的是来自某某深海的鱼油,其实里面可能豆油都舍不得放,干脆为了有价格优势,用下疳油代替好了。
有了这样的前期“科技开发”,寻找经销商就有价格竞争力。经销商总会选择包装漂亮、精美、价格低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也不会低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销商和市场份额,价格战士中国企业最喜欢的武器。君不闻数年前的彩电行业价格战,一路血战到底,有的人认为价格战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舒不知,过分的价格竞争,无序的价格竞争是企业丧失发展的能力,最后中国彩电行业以整体技术低端而给价格战加了注释。
所以,过度的价格战实际上损害消费者利益。牛奶事件是又一个证明。由于过度注重终端拼杀,价格血战,拼命压低收购奶源的价格,无奈中有的人就无视法律和人民生命安全去添加三聚氰胺。导致无数消费者健康受到伤害。
中国保健品企业,缺乏基础研究。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教育是一种基础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所谓的“经济效益”,但是,经济学的观点,从长远看,对人的投资,对教育的投资是回报最好的投资。可惜很多人只看到短期效益,不愿意去长期付出和耕耘。基础研究也是一样,在短期内是很难出效益的一种投入,国内的保健品企业很少有这样的意识去长期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
国外的知名企业,则在这方面花大量人力和资金进行投入,当然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和持续的竞争能力。一些营养学专著,在援引资料时,基础数据资料往往来源于国外的知名企业。比如《现代营养学》中有的数据来源于美赞臣公司。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国外知名企业能基业常青,能形成百年老店和品牌的原因。科技研发是质量、品质的有力保证。质量、品质而不是单纯广告是品牌形成的基础(美赞臣也不是央视的广告标王)。
我们国内的企业也能静下心来,踏实做事,在国际学术专著中经常发现国内保健品企业的成果,保健品行业的规范也就为期不远了。
国内保健品企业的信任危机
国内保健品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过分夸大产品功效,刺激消费者对产品效果的预期。致使消费者逐渐失去对保健品的信任,也是保健品行业走入误区。部分保健品企业希望借助夸大产品功效,强势广告来促进产品销售,但实践证明:消费者越来越远离,越来越反感那样的夸大宣传。
对保健品认识上的误区
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保健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认识保健品,保健品的概念是:为人体的发育,健康提供长期的营养干预。因此,保健品是一种日常保养品,是身体的营养需要,是提供精确的营养干预配方,从而使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使生活品质得到提高的一种需求。
法律的缺失
1、 我们现行的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从立法上缺乏对消费者的法律保护意识。我们的法律体系过多地倾注垂直立法,即垂直行政管理法律体系。而对平面的法律体系(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偏轻和不完善。使消费者在维权时主要依赖行政执法部门而不是运用法律手段向商家提起诉讼(三鹿奶粉事件中法院甚至不受理消费者的赔偿的诉讼)。用《广告法》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宣传时违反广告法,那么将由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广告主和媒体按照广告金额处2-5倍罚款。但消费者由于受到虚假广告的误导受到损害又去找谁呢?如果我们有健康的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法律体系。消费者只要拿到虚假广告的证据(这其实太简单了),就可以获得巨额赔偿支持,那么发布虚假广告的风险是企业不能承担的话,企业就不会那么不顾忌的去发布虚假广告了。其他法律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等都是依靠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让广大民众有法律依据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是民主监督的好的办法。
2、 保健食品法规中,轻经销商重厂家的法律处罚体系是欠缺合理的。当保健品质量出现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查封生产厂家(这个当然必要),但不能因此不追究经销商的责任或者对经销商从轻发落。法律体系应该支持消费者首先向经销商索赔,因为消费者是直接与经销商发生的合同关系,间接与厂家发生。在保健品行业,其实,对于泛滥的违规产品,其实经销商都是知道生产厂家违规的地方,但由于利益联合,而事后又能把责任推给生产厂家使得经销商不畏惧。一旦产品引起消费者生命危险,或者有上级部门督办时。很多时候已经联系不上生产厂家了。受伤害的不单纯是消费者,也包括这个行业里做正道生意的企业(难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保健品企业---缺乏诚实的服务体系
服务是保健品行业的又一个基础环节。服务不是单纯的量血压,或者用一些不太准确的检测仪测什么微量元素。服务是对消费者健康的真实把握,是对消费者数据资源的收集,并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为企业的基础研究提供原始依据。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保健品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建立了服务体系,但有的企业在服务时采取虚假数据恐吓消费者,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尽快购买甚至不相关的产品。没有让消费者对服务产生信赖。
中国保健品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塑造能力
中国保健品企业之所以生命周期很短,一是企业规模小,二是缺乏整合机制,三是企业普遍追求短期回报。重概念炒作,轻品牌建设。靠夸大的高密度广告来获取短期利润,或者靠销售终端人员对竞争对手的诋毁来获取客户。哪个产品的利润高,营业员就推荐哪个产品。
中国保健品企业的正确道路
1,科学的客观宣传
2,良好的服务体系
3,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开展基础研究与开发
4,互联网时代下节约型销售网络建立
5,品质基础上的品牌建立
尽管中国保健品行业缺乏规范,然而与某些不良企业的商业功利性泛滥的背后,国内却有一家正正规规的生物技术企业以其踏实、认真、专业的精神获得国家乃至国际的认可与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