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江山市是全国最大的养蜂市(县),被称为“中国蜜蜂之乡”,而王强就是江山众多蜂农中的一名,他自己养了300多群(一群相当于一箱)蜜蜂,从业20多年。
王强说,虽然江山是养蜂大市,但是他和他所在地区的几千家养蜂户都不愿意生产蜂胶。“这个主要跟蜂胶的生产过程有关,蜂胶其实是蜜蜂从植物中采来树脂类和蜡类物质,用来堵塞蜂巢缝隙的,一般一个5万~6万只蜂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100克到150克,很精贵,产量极低。”按照往年经验,4000群左右的蜜蜂一年所产的蜂胶最多只有20公斤,很多时候一年蜂胶产量连20公斤都不到。
“蜂胶收获要再过一两个月,产量暂时无法统计,估计今年的蜂胶产量也不会比往年多。”王强表示,除了产量低,难以产生效益之外,另一个让蜂农们头疼的问题是蜂胶原料很难处理。因为蜂胶本身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但是它对温度很敏感,2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蜂胶原料是有黏性的,手一碰可以拉很长很长,但是一旦温度低于25摄氏度,蜂胶就会变硬变脆。
“弄起来很烦,所以很多养蜂户都不生产了。”王强说,同样是这4000群的蜜蜂,每天的蜂蜜产量能达到10吨左右,像他这样养300多群蜜蜂的蜂农,每年出售蜂蜜赚的钱大概在40万元左右,“专心产蜂蜜,放弃产蜂胶”成了大部分蜂农的选择。
国内市场真蜂胶产品微乎其微
即便是这样,王强还透露,每年出产的那些仅有的、精贵的“紫色黄金”——蜂胶,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生产成为国内商场、超市里的高级保健品,而是流向了国外市场,真正流通在国内市场的真蜂胶微乎其微。
“事实上,100%无污染、纯的蜂胶是没有的。”王强告诉记者,蜂胶去向大致如下:那批质量好一点的、纯度高一点的蜂胶,大部分都流向了欧盟、日本以及国内少数正规蜂产品企业。蜂胶产品在外国市场供不应求,根据蜂胶含量的不同,出口的蜂胶被分成好几档,收购价格也不一样,但是国内产的好一点的蜂胶大多都出口了,销量欧盟最多,日本第二。”王强说,剩下来的那部分蜂胶,一些流向了医药、化妆品行业以及一些化工厂,蜂胶当中有用的部分被提取出来,作为辅助原料,制成抗菌消炎的药物、美容养颜的化妆品等。最后,就是真正正规的企业,拿来做食品、胶囊。
“你可以算一下,这些食品、胶囊里面的蜂胶含量已经是微乎其微了。但是现在中国市场上有那么多蜂胶产品,有些蜂胶产品只要二三十块钱,那肯定是假的。”王强说,“去年一年,河南以及北方一些不养蜂的地区,也开始生产蜂胶了。不养蜂怎么会有蜂胶?他们就是把柳树、杨树的皮剥下来,做假蜂胶。我劝我自己身边的朋友,蜂胶要买就买真正的国内名牌产品。千万不要去买便宜的蜂胶胶囊。”
仅凭价格难辨蜂胶真伪
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蜂胶市场确实很复杂,而且掺假水平也不一样,国家检测标准难以辨别,消费者更是感到困惑。那些价格很低,一二十块、二三十块钱的蜂胶肯定是假的,但价格高的蜂胶产品也不一定就是真的。那些卖100元左右一瓶的蜂胶,成本也应该是不够的。
也有消费者会认为,国内蜂胶市场如此混乱,是不是买进口蜂胶就能保证质量了呢?也不尽然。据了解,我国蜂产品著名企业蜂之语在温州等地区调查时发现,也有一些产品打着进口的旗号,其实是国内的假原料拿去国外加工一下生产出来的。因为国外假蜂胶的现象没那么严重,对检测蜂胶真假这一块没有特别重视,只着重检测蜂胶的农药残留、抗生素含量等,但是假蜂胶反而就没这个问题。一些企业把假蜂胶出口给了国外的小企业,所以出口的也不一定是真蜂胶。目前最迫切的是相关部门能出台科学准确的检测标准,净化蜂胶市场。
浙江大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从事蜜蜂科学研究的胡福良教授表示,消费者在购买蜂胶产品时,至少要认清卫生部颁发的保健品批文,产品的包装或者标签上方必须有一个特殊的“蓝帽子”标识,蓝帽子下面有保健食品四个字。现在蜂胶只能作为保健品,不能作为食品销售,所以没有保健品的批文和“蓝帽子”标识的,都是假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