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自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弹指一挥间,迄今已近十年。经过多年的经营,京东自建物流体系究竟价值集合?是否如刘强东所说,“不小心将物流配送做成京东‘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效率’的核心竞争力,让对手望尘莫及”;还是如外界传言,“刘强东对中国电商缺乏了解,观点片面,犯有常识性错误”呢?是否应该自建物流,始终是京东引发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什么高效电商物流体系必须仓配一体?
刘强东在日前参加央视的《对话》栏目时提到,京东做物流与普通快递公司有本质的不同。普通的快递公司都着眼于货品不断搬运,搬运次数越多,就越有利润空间。而京东物流体系是着眼于为供应链服务,要尽可能减少商品搬运次数。一件商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手中,平均要搬运7次以上,这是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京东要减少货品的搬运次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最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仓配一体的自营物流体系。
京东物流的仓配一体化不是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的仓储与配送相加,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支撑,对不同品类商品在全国地域、时间等维度的进行精准的销售预测,通过智能仓储系统,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智能分货,商品提前配送至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城市仓(FDC)。这是京东物流的“第一次搬运”。由于商品已就近备货,等消费者下单时才能实现当日达、次日达的高效配送。离开智能仓储物流体系,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配送是无从谈起的。
而对大多数电商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不是自营采销,无法对供应链的上游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无法对商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分货;另一方面不是自营物流,只能被动使用普通快递公司的服务,而无法享受到仓储、配送一体化的布局优势,配送的效率难以突破地域的限制。
而从城市仓到消费者手中的配送环节,可以定义为商品的“第二次搬运”。在这个环节,京东的配送体系设计也不同于普通快递公司,凭借大数据支持体系,京东可以对配送路径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不断提升配送效率。2015年双十一期间,京东配送员将总重约8万吨的货物及时送到用户手中,管理体系可以实时监控每一辆车、每一位配送员所处的位置和任务完成的情况,对于任何异常情况发生都可在第一时间及时反应、迅速调配力量支援。
极致客户体验:互联网+物流的持续创新之路
在京东的倒三角管理模型中,产品、价格与服务是关系用户体验的关键,而其中物流体系的管理水平,是影响用户服务体验的重要环节。京东为了持续优化物流体系的成本与效率,可谓“十年磨一剑”。
截至2016年一季度,京东已运营209个大型仓库,在全国拥有5,987个配送站和自提点,随着上海、广州等6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物流体系已覆盖全国2,493个区县……这组数字背后,如果没有成本和效率概念作支撑,成功运营的可能性为零。
而京东物流体系的巨额投入并非盲目跑马圈地,与顺丰、“四通一达”等企业网状式结构不同,京东的仓储配送体系是轮轴式,自控力极强。京东将全国分为七大区域,建立七大物流中心,每个大仓有自己的服务半径。这种技术创新驱动下多地建仓、仓配一体的物流模式,实现了“减少商品搬运次数,通过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京东有人做过系统测算,从用户下单到最后交易真正完成,包括退换货,大概涉及34个大的节点,100多个具体流程动作。可以说,从整个零售业来看,电子商务企业的用户体验其实是最难做的。难怪亚马逊在美国也开始复制京东的物流模式,京东的211服务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根据财报披露,2015年四季度京东平均每单履约成本约10.7元,这其中还包括大小家电大件配送,如果只计算小件履单成本,还可以更低。按照国美今年早些时候披露的财报数据,国美在线大家电等大件平均每单履单成本约60元,小件履单成本约25元,而天猫超市2015年支付给菜鸟物流的费用是23.7亿,另根据投行消息天猫超市销售额不足150亿,意味着履单成本费用率16.7%。以客单均价150元计算,每单履单成本约为23.7元,远高于京东。而京东的仓配一体化,随着自建仓库增加,货物离消费者越来越近,移动距离越来越短,所以速度越来越快,成本才能越来越低,因此是一个正向循环,规模越大,物流成本摊薄越低,物流规模效应越明显,物流对社会的价值就会越凸显。
京东物流体系成本与效率的提升,靠的是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京东很早就完成了全自动分拣系统、开放式仓储系统等物流支持系统的自主研发。今年京东专门成立了X事业部布局智慧物流。X事业部囊括了京东全自动物流中心、京东无人机、京东仓储机器人以及京东自动驾驶车辆送货等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尖端智能物流项目,以技术和科技武装物流体系,主要用于完善京东物流战略布局、驱动业务高速成长,而这一切的背后,依然是以提升效率为核心出发点,让“京东效率”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提升效率而不断升级的物流体系,正帮助京东逐步扩大技术壁垒,加强物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