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冬芹)年近岁末,除了置办糖果饼干等传统年货之外,保健品也是近年市民较为追捧的年货品种。记者调查发现,市面有不少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经销商大打“亲情牌”,哄骗老人大量购买保健品。昨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相关消费警示,提醒市民理性消费。
家住三水的陈婆婆退休在家多年。某次她在街坊的鼓动下,参加了一场“专家”健康讲座,还被免费邀请去旅游。途中,一些年轻的小姑娘对她照顾入微,让她觉得很舒心。半年来,这些“女儿”经常打电话给陈婆婆嘘寒问暖,有时还上门帮忙做家务。一天,一个“女儿”向她推荐了一种保健品,声称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没有任何副作用,在“女儿”的忽悠下,陈婆婆毫不犹豫地花了3000元买了一大箱。
后来,陈婆婆的家人发现了这些可疑保健品,便向市食药监投诉。经调查鉴定,陈婆婆所购买的这箱贵价保健品实际上只是普通的大蒜精,市价远远不值千元。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在购买保健品时要认准外包装上的“蓝草帽”标志,该标志下方还有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如果消费者在市场上发现一个批准文号对应多个产品的情况,务必谨慎”。
另外,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都包含了产品的原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注意事项、保质期、产品注册和生产等相关信息。市民应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食品。
谨记“三不”原则 有助老年人防骗
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
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电话销售、免费试用等活动购买保健食品;
不要购买无保健食品标识的非法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