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原料国内法规监管与进口清关全解析-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政策法规 > 保健食品原料国内法规监管与进口清关全解析

保健食品原料国内法规监管与进口清关全解析

来源: 互联网 类别:政策法规 2025年05月21日 08:05:52



国内法规监管体系:三层政策框架筑牢安全底线

 

(一)基础法律:《食品安全法》的核心约束

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根本大法”,《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原料设定了三条刚性红线:

 

 

功能声称科学化

严禁任何没有科学依据的保健功能宣称,例如某企业曾因在产品中宣称“石墨烯原料可防癌”被处罚50万元,成为虚假宣传典型案例。

原料使用目录化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定期更新《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明确列出允许使用的原料名称、每日最大用量及对应功效。以辅酶Q10为例,目录规定其每日用量不得超过50mg,仅可用于“增强免疫力”类产品。

质量安全零风险

要求原料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慢性危害,重金属(铅≤0.5mg/kg)、农药残留(如六六六≤0.05mg/kg)等28项指标需符合 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

 

(二)部门规章:分类管理的操作手册

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首次建立原料分类管理制度:

案例对比:

某食品企业在饼干中添加人参粉,因违反“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不得用于普通食品”规定,被没收违法所得32万元。

同仁堂将茯苓(药食同源物品)用于茯苓饼生产,符合法规,成为跨界应用典范。

 

(三)最新政策:动态管理的现代化升级

2023年实施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建立“申报-评估-准入-退出”全周期管理机制。

 

进口原料合规要点:跨越国界的三重考验

 

(一)法定准入:原料与企业的双重认证

原料资质审核

必须收录于中国《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例如美国进口的褪黑素原料,仅限用于“改善睡眠”类产品,且每日用量≤3mg。

新原料需通过“注册制”:某德国企业研发的植物甾醇酯原料,经提交12项安全性评价报告(含90天喂养试验数据),耗时14个月才获批进口。

企业资质要求

境外生产商:需在海关总署完成注册,获得GACC编号(如 USA-2024-00123),并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

境内进口商:需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含保健食品类目),且加工企业需持有该原料对应的保健食品批文(如维生素C原料需对应“国食健注G2023001号”批文)。

 

(二)申报流程:12项关键文件与操作细节

 

1.商品归类与税率参考

 

2.必备申报文件清单

基础文件:

商业发票(需列明原料批号如20240516-01)、装箱单、采购合同、提运单

资质文件:

境外生产商GACC 注册号,产品类型:保健食品原料(有效期5年,需在海关总署官网可查)

原产国官方卫生证书(签发日期距装运日≤30天)

植物检疫证书(适用于植物源性原料,如银杏叶提取物需注明"未携带危险性病虫害")

产品卫生证明

技术文件:

检测报告(需包含铅、砷等28 项指标,由CNAS认证实验室出具)

工艺说明(如鱼油原料需注明“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溶剂残留≤0.05%”)

中文标签样张(需提前在我司审核,字体高度≥1.8mm,警示语面积≥版面20%)

 

3.特殊证书要求

注册类原料:需提供《保健食品批准文》(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 4位顺序号)。

动植物源性原料:如深海鱼胶原蛋白,需办理《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并实施境外生产企业注册。

 

(三)标签规范:中文标识的十大核心要素

根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进口原料标签需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原料名称:与目录名称完全一致(如“大豆异黄酮”不得标注为“植物雌激素”)

成分配料:明确原料与辅料比例(如“辅酶Q10 50mg/片,辅料为淀粉、硬脂酸镁”)

原产国:标注“原产国:美国”,若经第三国转运需注明“经新加坡转口”

生产企业信息:境外生产商名称、地址及GACC注册号

生产日期:按YYYY-MM-DD格式标注,如“2024-05-16”

保质期:标注“保质期24个月”,并注明储存条件

进口商信息:境内进口商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

警示语:独立区域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面积≥总版面20%

专用标识: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原料专用,不得用于普通食品”

 

风险预警与合规建议

 

(一)常见违规案例警示

原料超范围使用:某企业进口含天麻(属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的原料,用于普通食品生产,被罚没120万元。

标签不符合标准:某进口益生菌原料未标注菌株号(如仅写“乳双歧杆菌”未注明HN019),被要求整改并暂停销售。

未履行备案义务:某企业进口维生素E原料未办理备案,被处以货值金额3倍罚款(约85万元)。

 

(二)企业合规操作指南

建立原料预审机制

进口前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原料是否在目录内,建议使用“保健食品原料智能查询系统”(查询链接)进行实时检索。

强化供应链管理

与境外生产商签订《质量安全协议》,明确原料不符合中国标准时的退换货责任及赔偿条款,建议要求生产商购买产品责任保险(保额≥货值2倍)。

委托专业清关团队

选择具备保健食品清关经验的代理公司,提前30天准备申报文件,重点审核检测报告中“功效成分”与“污染物限量”是否符合中国标准。

动态跟踪政策变化

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月发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调整公告》,例如2024年新增“虾青素”原料,每日用量限定为≤4mg,企业需及时调整产品配方。

 

结语

 

保健食品原料的监管与进口清关,既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防火墙”,也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准入证”。从国内的目录管理到进口的全流程把控,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科学监管、风险防控”的理念。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建立全链条合规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守住安全底线,又把握发展机遇,真正实现“健康守护”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