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合作、计利天下、呼唤和平的中国行动,与世界迈向中国的密集步伐交相呼应,犹如一次“双向奔赴”。中国与广大合作伙伴,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同路人。“地球村”成员同舟共济,人类这艘大船才能冲过历史的急流险滩,驶向更加开阔的海域。
从多国元首、政府首脑到外交高官,从工商界到战略界、学术界,这个春天五洲四海的宾朋密集来华访问,中国外交迎来了一波“小高潮”。
各方远道而来,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就是希望真切感受中国经济的蓬勃脉动;围绕全球经贸关系、地区冲突矛盾等畅所欲言,也是希望当面听听中国“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友好不分先后,合作不论大小,中国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会客厅”,生动诠释了何为“东方吸引力”。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发力点。和谁做朋友、去哪里做生意、与谁多交流,种种选择事关自身未来发展。对各国来说,中国热情好客、周而不比,言出必行、约定必守,能敞开谈、真诚谈,值得尊重与交往。当互利共赢的蛋糕越做越大,越走越近也便水到渠成。以日前开幕的广交会为例,今年参展规模又创新高,开馆仅一小时就涌入2万多境外采购商,“一年更比一年热”,堪称中国与世界相互成就的缩影。再拉长焦距、扩大视野,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纷纷落地,全球各地行业精英越来越多登上往返中国的航班,“与中国合作”已然成为潮流。
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与分裂两种取向相互交织。人类会不会走向分裂、世界会不会发生新的冷战?迷茫担忧的情绪中,中国的担当作为更成为珍贵的“确定性”“稳定性”。譬如面对来华美方代表,我们明确中美应该成为对方发展的助力,而不应该成为阻力;面对东盟国家政要,我们重申“互信互助”“合作共赢”。春日里,中德两国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散步交谈的画面,更为全球媒体争相报道,“在贸易保护主义逆风更强时,给了世界难得的稳定信心”。恰如美国《欧亚评论》曾刊文指出的,“人们正在见证21世纪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中国已成为维护全球平衡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春之外交”不是一时的律动,而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托举未来的宏远潮涌。经由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国社会塑造了独特的“东方思维”。它不同于颐指气使、唯我是从的傲慢偏执,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不同于唯吾独尊、予取予夺的霸道行径,而是“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正义情怀;不同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拉帮结派,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这样的价值理念,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了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新观念,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新方案。《后美国时代》一书如是评析,“在这样的国际秩序里,世界各国不再是被控制者抑或旁观者,他们将是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秩序。”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将加速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将深刻演变,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地区和平和发展面临的较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短时间也不会消弭。然而与此同时,信息化日新月异,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世界人民珍视和平、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识显著提升,人类大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当此之时,倡导合作、计利天下、呼唤和平的中国行动,与世界迈向中国的密集步伐交相呼应,犹如一次“双向奔赴”。中国与广大合作伙伴,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同路人。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纵然动荡波折,纵然荆棘坎坷,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地球村”成员同舟共济,人类这艘大船才能冲过历史的急流险滩,驶向更加开阔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