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猴痘病例,合计共报告超过8.7万病例,其中死亡病例146例。虽然与过去一个季度相比,全球报告的病例数有所下降,但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没有变化。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是美洲区域,这与该病既往局限在非洲流行的情况有较大的变化,提示人际接触传播在本轮疫情中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为主,有数据可查的病例中有96.2%为男性。
2022年7月,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团队牵头,联合上海复旦大学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完成的研究述评提醒,许多猴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且皮疹并不典型,是否通过性传播则需更多研究支撑1。WHO最新发布的猴痘病变图谱也直观体现了皮疹形态及出现部位的多样性(Atlas of mpox lesions:A tool for clinical researchers.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MPX-Clinical-Lesions-2023.1.Accessed on June 7, 2023)。
许多患者的第一症状是皮疹
既往资料显示,猴痘的潜伏期通常是6-13天,最长可到21天。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后在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并逐渐发展为脓疱,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而卢洪洲团队及其合作者发现,2022年7月前暴发的猴痘MSM确诊病例,其临床表现其实不一:大多病例有生殖器和肛门周围皮疹,而且这些皮疹有时会作为第一症状出现,甚至在全身症状(例如发烧)之前就出现脓疱。上述论文因此强调,这些非典型表现非常值得临床和公共卫生人员注意。
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研究团队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对猴痘在MSM人群中的传播应保持高度警惕。对于具有典型皮疹和危险性行为的MSM 患者,有必要考虑其是否患有猴痘,尤其是最近在猴痘暴发地点之一有性接触史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进一步的排查。
猴痘将以艾滋病的模式向全球蔓延
是否通过性传播仍待更多研究
2022年8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猴痘将以类似艾滋病的模式向全球蔓延”。
不过吴尊友也解释,猴痘的传播方式比艾滋病要复杂,但更容易发生传播。在地方性流行的非洲地区,人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而由欧美国家向全球蔓延以及在全球其他地区流行,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则是最主要传播方式,包括与感染者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 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提醒,猴痘属于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不过,卢洪洲团队及其合作者发布的研究述评文章表示,猴痘能否通过性途径传播目前仍需要更多临床研究与证据支撑,生殖器或肛门周围皮疹的初始表现并不能作为猴痘通过性途径传播的证据。2022年8月,吴尊友在其社交平台文章中也特别强调:“尽管在精液中检测到猴痘病毒,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流行历史上,猴痘并不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他说,虽然在欧美国家报告的病例中,95%以上的猴痘病例都集中在男男性行为人群,这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由性传播而感染的,身体肌肤直接接触,特别是有性行为的肌肤接触,感染猴痘的风险很大。
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我国已经开始疫苗药物研究
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资料显示,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显示,对于猴痘,国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实施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在对症支持治疗方面,主张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对于猴痘引起的并发症,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而在2022年10月,就有官方信息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经成功从感染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出猴痘病毒毒株,并开始疫苗药物相关工作研究。(董蕊)
文献资料:
1. 《猴痘疫情新“目标”:MSM人群中的暴发》, 《Infectious Disease of Pov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