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产业201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近30年,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光生产企业就有近3000家,全国产值达到3000亿,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到未来几年的产值更高、规模更大,保健产业必将成为未来国家经济支柱之一。但是近几年保健品行业市场乱象丛生,各种江湖模式横行,“311”、“411”、“大棚”、“电影院”……,几乎把保健品行业的名誉损失殆尽,甚至把保健品行业推到濒临“灭绝”的边缘。
国家执法部门必须重视、整顿、规范,就是大家看到现在保健品行业的现状一样,然而行业接受着整顿的同时也面临着转折和机遇。说转折是因为保健品是近30年来创造了销售奇迹的行业,同时也是屡次被社会、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浮现出无数的负面现象,“虚假宣传”、“会议传销”、“高额返利”……各大媒体、自媒体、网络曝光了多少违规企业。如次轮的整顿,国家针对保健行业的监管收紧,对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完善,但是这个监管过程为保健品开启新的发展格局,提供阳光、正名的通道。
其实当保健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行业就出台了对应的管理法规。在1996年“3.15”以后,卫生部就发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并在其中给出保健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同时,一系列的评价程序、检验方法、技术规程、规定要求等出台。卫生部同期还出台了“蓝帽子”的保健品批准文号的身份管理制度,即保健食品企业须为产品申请批准文号,在对外销售的获批产品外包装标注“卫食健字”字样,且终身有效,因标志为天蓝色,呈帽形,业界俗称“蓝帽子”。而且当时,保健食品和其他食品一样属于卫生部门监管。后来到2003年监管系统改变体制,保健食品归到药监局管理。但是对于食药监部门来说,它们只负责监管具有“蓝帽”标准的保健食品,而其他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或假劣保健食品的,则由工商或质监管理。但工商和质监部门一度也认为,这不属于自己的监管范围。这样就出现“监管灰色”区,最后给行业内部分极端趋利的人创造了走“灰色地带”的机会,于是虚假广告宣传、夸大营销、忽悠套路、晃口模式……等等让保健产业危机四伏。
以上的信息是社会大众所周知的,也是国家执法部门总结得到的,所以本轮严管、整顿,即使没有权健事件的“引爆”,也是时间的问题。行业需要良性发展,走向进步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