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可以为“辅”,也可以为“佐”。辅是顺着来,执行创始人意图,甚至经常超越创始人预期;佐是反着来,提出其它可能的前进方向,或者提示当下前进方向上可能遇到的阻力;其实并不是要改变创始人意图,只是为了让创始人的方向性决策更加笃定。按照这个分类,蚂蚁金服的彭蕾对马云是辅,腾讯的刘炽平对马化腾是佐。
1、一眼看到底,需“辅”;亟待破局,用“佐”。
创始人是大拇指,合伙人是小拇指,两者水平相差太多时,合伙人只能帮助创始人的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创始人是中指,合伙人是无名指,两者需要互补认知才能看清方向时,合伙人是创始人的磨刀石。
2、职能合伙人用“辅”,业务合伙人要具备“佐”性。
人财信法行主要为业务服务,核心目的是支撑业务发展,在创业初期专业上对创始人有相当影响力,后期应该全力支持创始人的方向性决策。今天的商业环境变化迅速,要求业务合伙人必须具备一定“佐”性来避免创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
3、核心业务合伙人用强“辅”性,创新业务合伙人用强“佐”性。
核心业务是公司基石,不容闪失。创始人对核心业务必须有绝对的掌控力,即使是合伙人负责,也必须全面贯彻创始人的意志。创新业务需要摆脱核心业务的固有思维,避免创始人的强光照射下寸草不生,相应合伙人必须有足够的自主意志,这样更有助于破局。
当然,合伙人的基础要求是有创业精神;在专业领域独挡一面,有效支撑创始人;在集体决策时有全局视野,有效补位创始人。如果不满足基础需求,最佳解决方式就是尽快更换合伙人,或者转为高管。合伙人的水平反映创始人领导力,在积木式创业成为常态的今天,合伙人不是补充创始人短板的重要方法,而是唯一方法。
程苓峰对合伙人两种定位差别的观察深入浅出,值得周末细品。
来源丨卢泓言(ID:yunkejiAPP)
彭蕾那句话在朋友圈刷屏: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看这句话激动得要哭的人不妨自察。可能有两种误读。第一种是一把手。他们转发这个话的潜台词是:你们请向彭蕾学习,别瞎添乱。事有不得,反求诸己。一把手们应该问的不是我的彭蕾在哪里,而是我是不是马云。如果自己不是马云,想做彭蕾的人越多,可能越麻烦。如果决定本身错了,执行越勤奋艰苦不反思,耗费时间资源越多。
第二种误读是二把手三把手们,不止在大公司,也指小部门。他们转发这个话的潜台词是:惟命是从。惟命是从本身没问题,但如果强调这是「唯一」的任务,就有问题。试想一想,张勇会说这句话吗?刘炽平会说类似的话吗?陆奇会吗?桑德伯格呢?我想很多人都会同意,这些人如果说出这句话,会让人觉得不对劲。彭蕾的台词适合彭蕾,但不适合相当多的其他人。
辅佐是两个字,辅和佐,都是帮忙,但方式不同。已经记不得是哪位前辈,似乎是徐文兵,解释过。辅是顺着来,我在你的方向上再加把力。佐是反着来,你往东走,我告诉你往东有什么不好,往西有什么好。我不是想一定让你改变决定往西,我只是让你在决定方向后能走的更笃定和踏实。
佐很像是陪练,磨砺你。有个词叫「佐料」,凡是食物都有其确定的性,佐料就是中和食物这个性,达到整体的平衡。比如寒凉的食物,用热辣的佐料。中药配方讲「君臣佐使」,这里的「臣」接近于「辅」,这里的「佐」有几个意思,其中一个是平衡和减缓君药和臣药的偏性。
「辅才」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执行力,压舱石。大公司业务繁多,有些业务推进不力,老板又分身乏术,就派身边的人直接空降到那个部门,保证执行。这种人一般跟着老板很久,互相信任和了解,到了具体的位置上能很快让老板的意志得到执行。
有一篇文章说贝索斯擅长这个,他身边有十几个「老人」,做财务、法律、投资等等的,时常扮演「辅臣空降」。这种身份在古代本质上就是「钦差」,「监军」。彭蕾从做人事到空降支付宝再到主政东南亚,大概是这个路子。阿里的「政委」文化,可能也有这个意思吧。
如果一眼看到底,决策正确,「辅」很重要。而兵荒马乱的局势,容易走错路,随时变化,「佐」很重要。有个词叫「王佐之才」,但没有叫「王辅之才」的。姜子牙和诸葛亮,挽狂澜于既倒,王佐之才。死谏的魏征,王佐之才。托孤之臣,就非得是王佐之才不可。
真正的大互联网公司里的二把手,佐比辅的成分更大。身边有佐才的一把手,更容易破局。彭蕾可能也有佐的一面,但她强调的以及给人的印象是以辅为主。陆奇这样临危受命的,看起来主要是佐。腾讯放弃自己做电商转而投资扶持京东,据说刘炽平「佐」的成份不小。
大大常说一个词,砥砺前行,我觉得老精到了。砥砺是磨刀石,每一步脚下都是磨刀石,而不是西瓜皮。这个磨刀石就是佐。给你相反的力,一步都不让你踏空,让你走的更稳妥。现实世界里一定有外在的摩擦力,一定有逆势,佐才就是内化的摩擦力。砥砺前行,而不是御风而行。3Q 大战把腾讯打开放了,这是周鸿祎说的那句话应验到了马化腾身上:对手是你的磨刀石。但如果腾讯内有很勇猛智慧的佐才,就可能更早自发的开放,不至于等到有把刀架在脖子上。
有句话说优秀的人都是雌雄同体。还有说一流的脑袋就是能同时思考两个相反方向的逻辑。我觉得这两句大概一个意思。要有内化的佐力,内化的磨刀石。一件事是四两拨千斤,还是一力降百巧?在脑袋里同时兼容的思考,保持开放性,自以为非。这样的人不会钻进死胡同。乔布斯说不用在乎天才的自尊心,因为你的抨击被他当作了养料,抨击就是佐力。孔子的话就是,闻过则喜。我曾经拉黑一些人后来又重新加上了,天天看看他们说什么,避免陷入自己给自己造的信息茧房。
胡乱的戏说一下「空城计」。诸葛亮突遭兵败,估摸时间太紧跑不掉,就把城门打开,自己坐在城头弹琴。司马懿带着大军奔到城下,原以为会遭到抵抗或者扑空,却看见这么一个架势,懵了。司马懿骑马到城下,隔着很近看诸葛亮,估摸看了几分钟。然后下令,整个大军连滚带爬的后撤数里。诸葛亮趁这个空荡跑了。司马懿对魏帝的说法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我怕他是设陷阱,司马一生也谨慎,不敢冒险,所以才后撤的。虽然上了当,但合逻辑。
另一个说法是这样。司马懿急急忙忙的追,本来没料到诸葛亮在这里开门等着。他看出了诸葛亮耍的是空城计,但他不敢杀诸葛亮。从曹操开始就看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一直忌惮并压制。只是当时只有司马懿能挡住诸葛亮,所以交兵权给他。诸葛亮要是没了,鸟尽弓藏,司马懿就歇菜了。所以司马懿不会杀诸葛亮,这个诸葛亮也知道。于是诸葛亮摆个阵势,给魏王看,给天下人看,给司马懿一个借口。
拉长时间看,诸葛亮耗费蜀国人力财力几次伐魏,被司马懿挡着,给了司马懿巩固权力逐步坐大的机会。司马懿儿孙最后灭了魏国建立晋朝,诸葛亮是垫脚石。反过来,诸葛亮的愿望本质上是司马懿完成的。诸葛亮这个量级的政治家,恢复汉室只是表面,最本质上还是要天下一统,百姓安宁。三国归晋,是司马一家完成的。
试想,诸葛和司马,千钧一发之际,该跑的不跑,反而回迎,该追的不追,反而后撤,两个人这样做,都知道对方不是一般人,也知道对方知道自己。这两个都是属于危难之际还能反向思维,飞奔之时还能随时立定脚跟的人。脚下踩的都是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