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后提现困难 网络信贷暴露多重问题-88蓝保健品招商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销售与市场 > AI互联网 > “野蛮生长”后提现困难 网络信贷暴露多重问题

“野蛮生长”后提现困难 网络信贷暴露多重问题

来源: 互联网 类别:AI互联网 2013年10月26日 12:10:00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十一黄金周到现在,已有近十家网络信贷公司宣布倒闭或提现困难。一些网贷公司负责人甚至已携款“跑路”。从年交易额2000万到近千亿元,网络信贷行业只用了6年时间,而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网络信贷还需要等多久?

  网络信贷受热捧

  网络信贷也称“人人贷”,其主流模式为:融资方向网贷公司提供身份证、工资流水单、营业执照等信息或部分抵押物,在网贷平台上发布贷款融资需求,投资者以投标形式向融资方投资,网贷公司则负责投资者本金、利息的催讨,并收取佣金。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理财模式,网络贷款在我国的发展可用“野蛮生长”来形容。第三方统计平台“网贷之家”负责人徐红伟告诉记者:2007年,网络贷款在我国出现,当时的年交易额只有2000万元,到2012年,全国纯做线上业务的网贷公司已有三四百家,交易额已超过200亿元,预计今年网贷行业整体交易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到1000亿元。

  网络信贷的火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金需求端的饥渴。网络信贷的融资方多为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等原因,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被迫以较高的利息从网络渠道拆借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网络信贷之所以颇受投资者追捧,两大原因不可忽视:首先是利息高,年化收益率普遍在15%到20%左右,部分甚至超出了基准利率的四倍;其次是网贷公司普遍提供担保,即承诺以自有资金补偿由于融资者违约而造成的本息损失。

  今年1月4日、10日,网贷公司“人人贷”连续推出总规模100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12%至14%的理财计划,分别在3小时和26分钟内被抢购一空,投资者的热情可见一斑。

  多重问题让人心惊肉跳

  网络贷款火热的同时,问题也不时出现。据徐红伟介绍,仅10月1日至今,就有八九家网贷公司倒闭或出现提现困难,一些公司老板已确定为携款“跑路”,让人心惊肉跳。

  公开信息显示:8月,网贷公司“网赢天下”大面积逾期,近亿元投资难以提现;9月初,上线仅一个月的“现贷网”出现提现困难;10月14日,“天力贷”公司负责人失去联系,网站无法正常提现;一天之后,上线不到三天的网贷平台“福翔创投”老板“跑路”……事实上,网贷行业在去年年末也曾出现“跑路潮”,“贝尔创投”“天使计划”“淘金贷”等网贷公司的负责人纷纷携款“跑路”,诈骗资金从几百万到数千万元不等。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薛克鹏说,只需花几万元,以咨询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各种名义注册个公司并建立网站,即可公开开展网络贷款业务,门槛实在太低了。且无论是央行、银监会、地方金融办还是工商部门,都未将网络信贷纳入有效监管,在监管真空之下,出现携款“跑路”的状况在所难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记者,网贷行业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更没有保证金制度,往往以数百万元的资金撬动上亿元的交易量,风险被显著放大。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在2012年,网贷公司“温州贷”“人人聚财”注册资金为500万元,“人人贷”“拍拍贷”“中宝投资”的注册资金为100万元,而它们在2012年的交易额分别高达20.7亿元、8.5亿元、3.97亿元、3.4亿元、13.45亿元。

  另外,网贷公司短借长贷、期限错配也是重要的“风险源”。徐红伟说,“按照网络信贷的运行模式,若3个月的贷款严格对应3个月的借款,网贷公司其实不怕‘挤兑’,但网贷公司往往通过‘拆标’的方式,让3个月的贷款对应连续3个30天期限的借款,以缩短交易周期、放大交易金额,如果中间出现投资者大量提现,贷款又没收回来,极易发生资金链断裂。”

  “野蛮生长”应回归理性

  专家认为,面对网贷行业的重重乱象,相关部门应有所作为,促使“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及时回归理性。

  南开大学教授徐保满认为,发展网贷行业,首先要解决“谁来管”的问题,明确牵头监管的部门。在有监管部门之后,逐步建立、完善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定,以适应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需求。

  赵锡军等专家认为,可参照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的管理模式,对网贷公司的注册资本、人员资质、信用记录等提出具体限制,改变门槛过低,谁都能开网络贷款公司的局面。监管部门可在保证金、杠杆率、借贷利率、资金第三方存管等方面划定一些具体可行要求,既要便于监管,又不能因门槛过高而扼杀创新。

  从事网络信贷研究的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对于社会上穿着网络信贷的“马甲”做高利贷借贷生意的现象,应保持高度关注。打击诈骗并不妨碍保护金融创新,相反,只有完善游戏规则、恢复行业秩序,才是对金融创新最好的保护。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