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冰岛买地遭拒
本以为“胜券在握”,却遭兜头冷水,梦想戛然而止,800万美元在冰岛画一个300平方公里的圈,被冰岛政府一句“尚无把如此大面积的土地置于外国人控制之下的先例”打断,故事终究未能圆满。黄怒波有万般委屈,已经板上钉钉的协议为何突生波澜?一个单纯的旅游投资,为何要上升到主权控制层面?发达国家为何如此忌惮他的党员身份?
辩白: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需要遵守国际惯例,但把政党关系作为考虑仍然是冷战思维,也许这个世界还没有为迎接中国的企业家做好准备。
目前的状况是,我和冰岛内务部长隔空一直在打架。他说他没有冤枉我,我说他是种族歧视者,对中国有偏见。我最近刚给冰岛很重要的一个报纸去讲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不该在刚刚知道外交部发表新闻公报说我要来投资以后,就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媒体讲,中国人什么都买。我说你这是代表你的国家,我就是个商人,你不能把我这个商业行为政治化,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我的国家,我说他是后垄断思维,再一个有种族偏见。
第二个问题,他说买卖太大了。我说你们国家什么规矩,300平方公里算大?100平方公里算不算大?一平方米算不算大?你得有个规矩,问题是你没有,老百姓要卖了,我去买。他们的随意性太强了,对投资者不尊重。
当然,冰岛其他部长来找我,代表内阁,说要重新和我谈,这个内阁部长很生气,他说这是他的最终权力,但是现在看,他们国家会把他这个权力拿掉,就是重新换一批工业旅游部来和我谈。
“走出去这个控制力”我无法理解,它不是可控的,都是竞争间的围堵。作为民企走出去,我花自己的钱为什么堵我,你要走出去不要忘了有个大背景,现在全世界经济在衰退,大家都在走向封闭的贸易保护,在这个背景下走出去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是不可控的。
再一个我们国家的问题。国企有支持,我们民企走出去还是靠自己,最关键的是我们国家没有讲清我们的民营企业是什么样的,所以西方就不理解,他们弄不懂我们的国企、民企分别。
现在,投资冰岛的事变成国际事件了,就为这个我也不会放弃,这就把我的斗志激起来了。登山是因为失败了才去登,投资冰岛一定要把它做到底,因为还有90%多的人在支持我。
而且我们也有收获,第一,收获了我们中国民营企业的知名度,不管怎么样,他们看到我们打拼了出来;第二,也是让大家了解了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有国际化的这种需求。对中坤本身来说,我们认为整体形象还是正面的,至少对中坤本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品牌收获吧,还是好事。
围绕冰岛买地一事,更多的应将视野跳出中坤集团,跳出黄怒波,而关注整个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在这一点上,我可以给后来人提供几点经验。
第一,首先要服从你的战略需求,就是你的企业有到国外的需要,扩张市场或者需要获取新的资源。你可以去,但是千万不要抱着攻城略地,找一个暴富机会的想法;第二,要了解那儿的国家法律,原来想得太天真了,觉得我拿钱去投资还不行吗?现在全世界不是这样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要考虑到海外投资的长期性,弄不好就是陷阱,你把钱投进去拿不回来了;第四个,要有耐心,“走出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有一天全世界把大门全打开说:来吧,中国人,只要你们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