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8月中旬由京东商城挑起的、近一个月以来始终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商价格战“剧本”,看来已无法继续上演。
其实在这场价格战开打之初,不少消费者就已感受到所谓价格战其实就是一场糊弄人的产品营销战。打开互联网近一个月的记录可以搜到大量例证。例如就在所谓价格战开打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6日,武汉消费者网上购物即发现,京东商城的网页不是打不开就是缺货,真有商品降价的机会也只在瞬息之间,顾客刚要下单,价格却又反弹上去。三家公司之后的行为,也被证明为只是“打嘴仗,赚吆喝”,吸引公众眼球,所谓“价格战”却有名无实。
那么,谁成了价格战的真正赢家?三家公司都宣称是自己。从新闻报道看,三家的“吆喝”结合各类促销活动,确实带来了销量猛增,将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变成了“实际需求”,这是得益于互联网能以便捷方式与营销手段影响顾客心理,笔者相信“三家都赢”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
但商家以如此方式促成的销售增长却显然是不光彩的,因为它违背了商业竞争中的诚信原则,依靠“忽悠”煽动消费者心理借以扩大需求,而不是信守自己在要约中的承诺,本身就是欺骗消费者、不尊重消费者的行为,也因此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竞争秩序。从各种反映与评价看,消费者对这一不诚信行为显然并不能平静接受,有评论指出,此次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对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人性的弱点,最终让消费者被算计。算计消费者而不是信守承诺、真正让利于消费者,无异于杀鸡取卵,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正当的竞争之道,人们不禁要问:为了一时之利而透支企业诚信,三大电商真的是赢家么?
对发改委相关部门及时展开调查,我们表示欢迎。公众期待看到的,不仅是“电商价格战”的调查真相,更应有对违规行为的及时查处,让失信的“赢家”付出代价。